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与书法

  第29届奥运会上,太极拳表演和中国印的京字,显现了中国太极拳与中国书法两者源而异流,揭示了两者在形象、神韵、刚柔之气,学练程序、艺术效果方面的内在联系。本文仅述笔者之感悟如下。

  一、同源异流,和而不同

  太极拳其理论基础是《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是我国传统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导引术最完美的结合。涵盖着阴阳,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化发、意力等矛盾的辩证统一。所以,太极拳又称为哲学拳、阴阳拳、虚实拳。太极拳,传承至今,有了陈、杨、吴、武、孙……等不同的流派,但他们的拳架同样都离不开太极拳论的基本法理。

  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书法,尽管是不同的字体形状和数不清的书法流派,但都离不开方块字的基本规则。

  书法大师教出来的徒弟,不可能写出来的字都是一样的,因为在传承中有创新。太极大师教出来的徒弟也不可能一样,因为每个人对太极理论理解不同,习练过程中的感悟不同,最终学出来的拳就会千变万化。但是,他们都是太极拳这棵参天大树上的枝叶,品相不同,却是同根。

  二、刚柔相济,结构严谨

  太极拳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蓄发相变。《太极拳十大要论》云:“太极拳有阴柔、轻柔的一面,譬如和风细雨,又有阳刚沉着的一面,譬如雷霆万钧,两者兼备互用才得太极两仪。”清代书法家曹莹在《书法约言》中指出:“凡运笔有起有止,有缓有急,有映带有回环,有轻重,有转折,有虚实,有偏正,有藏锋,有露锋。”

  太极拳与书法一样,其节奏变化多端,鬼神莫测。我们欣赏一幅优美的书法作品,犹如看到了一套完整的拳术表演。在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好比太极拳推手和散手一样变化无穷。

  书法创作,讲究笔画优美,结构严谨,笔画匀称,章法布局。起一笔决定这个字的大小、位置的偏正,第一个字决定了全篇的风格布局。存乎一心,运用自如。笔画强调有“力”。“力”是书法的内在精神,刚而非石、柔而非泥,要笔实而墨沉,忌笔飘而墨浮。要笔到墨到,墨到之处,皆有笔在。

  打拳好比书法创作,举手动足好比一笔一画,一个拳式的优劣,好比一个字的好坏。一趟拳演练好比完成一篇书法作品,在幽美的环境里练一两遍或几遍太极拳,如同创作一幅满意的条幅或长卷。

  初学太极拳,以示范为榜样,一招一式地模仿,犹如小学生一笔一画地学写字。拳式由手眼身法步组成,好比书法由点、直、横、勾,撇,捺等结字。

  书法一般以每个汉字为基本单位,尽管字与字笔画繁简悬殊,结构纷杂多变,但都不脱离间架结构的基本规律。间架好,就能使字体端正稳健;结构好,就能使字有气势。打完一趟好拳,与写了一篇完美的书法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是一样的。

  三、以意引气,内外兼修

  太极拳与书法的健身功能也是相通相近的。太极拳是静功,是内功。先是练体,其次是练气,最后是练神。太极拳与书法是天然的气功,不求自得。在此基础上练神,则是更上一层楼。太极拳与书法,都非常注重心法,要求心神贯注,心领身为。太极拳手有定法,步有活规。古拳论提出“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古书家也强调“意在笔先,笔居心后”。可见意在太极拳与书法中的重要性。

  书法的创作过程,按照古人作书的程序,先磨墨,此时心静,边磨,边构思,心平气和,然后挥毫于纸上,力送毫端,一气呵成。久之,书法、气功,功夫渐长。由于作书中每笔的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久而久之,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求自得的。

  书法的基本功除了掌握点划间架之外,还要在笔墨纸砚中感悟到默契、和谐,尤其是能否感觉到笔与纸间的一种引力或称作摩擦力,这种摩擦力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了这种感悟,就能将心意更好地展现出来。对应于太极拳来说,书法上的这种笔与纸间的摩擦力,就相当于人体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同样是要由心去体味、感悟的。

  四、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如果按照一般要求,几个月就能学练一趟拳,或者学几个月书法,就能拿毛笔来写字。但是要达到入门的程度就不那么容易了。学练太极拳的正确途径,一是要明理:二是必须有名师教导,不然是摸不清门路;三是要靠恒心,多练,循序渐进,多思、多悟、多体会,下苦功夫。而学习书法,也同样是这条正确途径。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因其天资聪慧,早年即有家教,又有名师,加上勤苦用功,终于大成。流芳百世的精品书法,那是书法大师穷其毕生心血,终日砺练不辍的结晶;技盖群雄的太极功夫,也是太极大师尽其一生精力,每日闻鸡起舞苦练不止的收获。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