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是历史上最不出名的民族英雄,独守着大唐最后的荣光,至死方休!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如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霍去病等,但更多的是不出名的民族英雄,今天小编说的这位就是这样一位不出名的民族英雄,他独守着大唐最后的荣光,至死方休!

公元776年,吐蕃军队围困沙州。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派人向回鹘求援。谁知回鹘隔岸观火,直到第二年也没派出援兵。河西路断,援军无望,周鼎对守城失去了信心。如果是有血性的英雄,正常的剧本应该是,守将登高发表演讲,愿与城中百姓共存亡!

但刺史周鼎没有按照剧本演,他盘算的是,焚烧沙州城,从漠北东奔。他没有奔成。他的一位部将——阎朝,用绳子勒死了他,取代他的指挥位置,继续带领全城军民保卫沙州,抗击吐蕃。

就这样守到第八年,即784年,沙州城内粮草断绝,眼看就要支持不住,阎朝下令用官库内所存的绫绢,向民众换粮,民众为了支持守军,纷纷倾囊相助。阎朝松了一口气:“士兵有了粮食,就可以死守城池了!”

如此又维持了两年,粮食和箭矢都完全断绝了。绝境之下,为了保全沙州百姓,阎朝同意与吐蕃军谈判。“可以投降,但有一个条件,不能将沙州人民迁往其他地方。”得到吐蕃主帅绮心儿许诺后,阎朝率众投降。

此时,离吐蕃最初攻城,已经过去了十一年。十一年后,沙州成了沦陷区。不久后,阎朝被命令前往拉萨参拜吐蕃赞普,半路被毒杀身亡。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曾经的敦煌,有多么辉煌呢?

自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自从霍去病大败河西走廊的匈奴,自从设置玉门关、阳关于大漠深处,敦煌,就成了链接世界的中心节点。

这一处沙漠边缘的绿洲小城,因为有水源,于是就成了西域大漠里的生命通道。无论西出玉门关,还是东进长安洛阳的商人、使者、官员、将士、诗人,都会选择在敦煌停留,修复体力,补充物资。

西来的商人,带来了葡萄美酒夜光杯,带来了玉石,带来了香料;东归的驼队,带来了华丽舒适的丝绸、带来了茶叶,带来了瓷器。

很多人干脆选择在敦煌留下来,在这里做来往者的生意,在这里直接交易东西方物品。于是,这里不仅是重要边关,也形成了繁盛的集市,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莫高窟,就是这辉煌的见证。

现在,一切都变了。沙州不再是敦煌,而是吐蕃的占领区。占领区人民是没有尊严的,他们被迫蕃化,穿蕃服,说蕃语,习蕃俗,遭受种种奴役,围绕他们的,是无尽的屈辱。

明面上不能反抗,但每年祭祖时,沙州人穿上旧时唐服,向东而拜,大哭一场后,又赶紧将衣服脱下,偷偷藏起来。

(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新唐书)

后世大诗人陆游的那句诗,改一个字,最能表达沦陷区人民的心情:遗民泪尽胡尘里,东望王师又一年。

不止是敦煌,整个陇右河西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心情。《新唐书》记载,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时,在龙支城,数千老人见到使者旌节后,向他边拜边哭,询问大唐天子现在还好吗?其中一人说,“我们原来是军人,现在沦陷于此,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还记得我们这些大唐遗民吗?朝廷的军队何时能够到来?”说到这里,已经呜咽地说不出话来。刘元鼎悄悄问他是哪里人,他说原是丰州人氏。

(原文:至龙支城,耋老千人拜且泣,问天子安否,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言己皆呜咽。密问之,丰州人也。)

沦陷区百姓,身穿胡服,但从未忘记自己是大唐子民,没有一天不祈盼着,能重回故国大唐的怀抱。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位英雄被孕育了出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在吐蕃攻占沙州十多年后,一位孩子出生在城中,从少年时,他就立志驱逐胡虏,恢复大唐。多年以后,他将给吐蕃致命一击!

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张议潮。

张议潮(799一872年),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唐朝民族英雄,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世为沙州豪右,出生州将。少有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散尽家财,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以归义军之名克复瓜、沙、凉等州钧,开拓疆土四千余里。

张议潮对于沙洲再熟悉不过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似乎只在爷爷辈口中听过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名字“长安”,在描述中那是一个“万国来朝

恢弘大气”的时代!何时能去一趟长安呢?他幼小的心里自此卖下一粒种子,直待来日生根发芽!

“奴隶、贱民”在这样的怒斥中,张议潮渐渐长大,英武之气日显,在梦中对故国无数次的心驰神往之后,他开始默默地积蓄力量,仿佛一只幼兽在打磨自己的爪牙:“论兵讲剑,蕴习武经”,不仅如此他更是深入吐蕃首府拉萨城,探查实情、结交英豪,只待那一声惊雷,便可闻风而动搅弄沙洲这一方风云!

机会来了,强敌的藩篱总是从内部被攻破,尤其是其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遇弑身亡,最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宣宗大中二年(842)的一天,沙州城内四方云动,张议潮的一切暗中布置也在这一刻发动!

守城蕃将没有发觉眼前迎面走来的一群贱民有什么不同,依旧红着眼睛喝着酒,但一支利箭却在他睁大眼睛想高声呼喊的时候,终结了他的性命!张议潮被坚执锐登高一呼。沙州之地,一夜之间,复归大唐!

然而,奇袭易,守城难,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令张议潮疲惫且有些麻木,势单力孤的他明白,起义军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无法更好的地聚拢人心,他必须去寻求远在千里之外大唐的支持:因为他的城头,猎猎作响的是大唐的旗帜、他的部队名为“归义军”、他守护的是大唐的荣光!

城门一开,十路人马在远方的沙漠中渐渐模糊,奔向遥远的长安方向,只为向那素未谋面的皇帝带来一个消息:“我们,依旧是大唐的子民”但却只有一个和尚,终于到了长安,他的名字叫做悟真!

听到这个消息的是唐宣宗,大喜过望的他敕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而此时距离沙洲起义已经过去两年了!张议潮每日都徘徊在城头望着长安的方向,但是形势已经大为好转,沙州的成功,仿佛一点火星,燎原之势渐成,河西陇右之民望风而投,终于在大中五年,进入了战略大反攻的阶段!

归义军在此时势如破竹,连下甘凉十一州,丢失百年之久的大唐之地,全部光复之!

此时的张议潮重兵在手,自此完全可以雄踞河西,成为名副其实的“河西之王”,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都诧异的决定:他将自己的哥哥张议潮出使长安,“大将在外

以亲为质”,唐廷在感念其忠心之余,特封张议潮为金吾卫大将军!

在大中十年,吐蕃不甘失败,盘踞在沙洲附近的吐浑王趁九月麦熟前来劫粮。议潮率精骑手持白刃,于阵中待步兵分道后争先突进,直踏敌阵。一时黄沙漫起,狼烟冲突,唐军再显天兵风采,而处于归义军包围的蕃军早已势穷、一击即破,“蕃戎胆怯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处”。

获胜后的张议潮抓住吐浑宰相三人,于众军前枭首,随后全军齐奏《大阵乐》,慷慨而归。

公元867年的张议潮,此时已然苍颜白发,在68岁的高龄他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去长安

离开沙洲、沿着河西走廊、他蹒跚的步履之下,是曾经沦陷而复归大唐的土地,一路上他偶尔沉思,也会放声大笑,他应该自豪,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他少年时代的一个“长安梦”!抵达长安后,张议潮的到来引发满朝文武赞叹,其赤子之心可昭明日月,唐廷授以右神武统军,欲以优厚待遇,于74岁寿终正寝,终于叶落归根,魂归大唐!

他,是应该被历史铭记的忠魂,但不论《新、旧唐书》均未单独为其列传,而近代学者罗振玉则撰写《补唐书张议潮传》为他留下一笔浓重色彩。

近代关于影视剧中介绍张议潮的也是比较少,但是他却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大唐民族英雄,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