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一句话,两层意思,既可合并理解,也能单独解释。前者是说,人越是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候,就越要放开胆量。这个时候,胆小怕事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尤其是生死存亡之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放手一搏。如果幸运的话,可能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能是死路一条。就像景阳冈上武松打虎,其实武松何尝真的想要去打虎,只不过到了那个紧急关头,要不拼命反抗,定会被老虎吃掉。好歹都是个死,还不如放开手脚搏他一把。当然,要换了别人,即便是拼掉老命,也未必不被老虎吃掉。问题在于,主动的死亡与被动的灭亡,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打虎死了是烈士,被虎吃掉是饭菜!
“宜于两可莫粗心”说得则是,处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就绝不能贸然行事。而应在两者之间权衡利弊,慎重把握,以便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决断,防止因为一时的麻痹大意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这一点,《水浒传》中的何九叔显然做得不错,既伸张了正义,也保全了自己,没有因为身处两强之间有性命之忧。
何九叔,《水浒传》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要不是武大郎被杀牵涉了进来,相信不会有多少人能记得住这个名字。当时,武大郎因为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被潘金莲和王婆用毒药害了性命。就在身为仵作的何九叔前去为武大郎验尸的途中,早已等候在路上的西门庆将其叫到了一边,先是塞了一些银子,然后嘱咐何九叔在验尸的时候能替其掩盖罪行。
要按照何九叔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此事断然是不肯应允的。但何九叔今天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横行阳谷县里且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高压之下,何九叔显然有些吃不住劲了。平日里,正眼都不瞧自己一眼的西门大官人突然找上门来,聪明的何法医当然知道里面的蹊跷。
但此时不答应,必被西门庆所害,答应了又昧了自己的良心,一辈子也不得安宁。况且,何九叔怎么会不知道,被害人的那个在县衙干刑警队长的兄弟武松回来后,又岂肯善罢甘休,饶得了自己?处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何九叔没有自乱方寸,失去理智,先是收了西门庆的银子,然后按照西门庆的要求出了个假证据,并将武大火化了事。当然更为关键的是,为了给后来的武都头一个交代,还是趁着天黑,捡了武大郎的一块骨头藏了起来,银子更是丝毫未动。
后路留出来了,何法医就只等着武都头前来兴师问罪了。
从这起事件看,何九叔不仅处在了一个“事到万难”的紧要关头,同时也处在了一个“宜于两可”的危险境地。但何九叔分明知道,放胆,是绝无可能的,既打不过西门庆,也斗不过武都头,剩下的就只能在“宜于两可”之中做出选择了。
毫无疑问,在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上,何九叔何法医是清醒的,也是理智的。不动声色中,一面瞒过了西门庆,一面为将来武都头的发难预作了安排。果不其然,当武都头办完公差回来,一看哥哥不在了,顿时就起了疑心。
几经打探,也就找到了何九叔的门上,先是将刀一横,就要动粗。此时的何九叔却是不慌不忙,说了声“这个不劳武都头操心”,就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随后把证据也交给了武都头。这样一场危机,就这样在何九叔的权变之中化解了。
试想,如果何九叔不这样做,而是盲目地偏向于一边,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水浒传》,看似打打杀杀,其实到处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