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清号的后期可以说是从内到外都严重的腐败了,从清军战败后,咸丰为何不怕割地赔款,却怕见洋人就可以看出。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清朝在近代外交上的落伍,应该是始于乾隆皇帝。彼时清朝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别国要么是藩属,要么是蛮夷,绝无平等之观念。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请求通商,都被清政府误认为是来进贡,且两次都因为在外交礼仪上无法达成一致闹得不欢而散。
不过,乾隆和嘉庆就是再不懂近代外交,但毕竟还亲自接见了外国使臣。后来清朝的皇帝患上“恐洋症”,不敢和洋人见面,是从道光皇帝开始的。如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有这样一道给两广总督耆英的谕旨:
“耆英奏咪唎(口坚)夷使呈出国书,停止北上并议定条约一摺。该夷使请求北上,意在亲递国书,经该督反覆晓谕,始据该夷使将国书呈出,求为代奏,不复希冀进京。其所呈条约清册,亦经逐款议定。所缴国书,著俟译出后遇便呈览。”
道光谕旨中提到的咪唎(口坚)为美利坚,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美国。在文书中给别国名称加犬字或口字偏旁,是当时清朝对待欧美诸国的惯常做法,英国和法国也不例外,表示清朝始终以未开化之蛮夷视之。
一国外交大使向另一国元首当面呈递国书,本来是一件合理正当的要求。然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一方面看不起洋人,另一方面又害怕洋人,因此当美国大使向两广总督提出要向清国皇帝当面呈递国书时,道光让耆英“反覆晓谕”,就是不让他进京面见皇帝,有什么事情跟当地的督抚谈就可以了。
道光不愿接见外国公使,而让地方督抚处理外交事务,这种甩手掌柜的行为,导致清朝在对外事务上更加被动。该年,耆英被美国胁迫签订《望厦条约》,美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了与英国相当的在华权利。
道光去世以后,咸丰皇帝继位。咸丰登基时才20岁出头,但却继承了其父亲顽固的外交观念,对外国大使当面呈递国书一事非常抗拒。如咸丰三年(1853年),美国又派大使来华要求呈递国书,咸丰下旨严饬地方大臣:
“中国抚驭外藩,惟年班及入贡诸国陪臣,乃有请觐之例。该国远隔重洋,素敦礼义,中外礼制,自所深知。但须恪守条约,照旧通商,正不必遣使入觐。”
在咸丰心中,还是那套四方来朝的陈旧外交观念,如果不是中国的藩属,那便没有资格面见大清皇帝。后来咸丰阅读了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国书,还大言不惭地评论说:“阅所进国书内,该国王竟自称朕,实属夜郎自大,不觉可笑。”当时美国早已经打完了独立战争,根本不存在国王一说,可见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以为普天下国家的体制都与清朝一般。倒不知是谁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了。
之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1856年开始,英、法等国趁着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内防空虚的时机,举兵向清朝发难。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4年,其中有冲突也有停战和谈,不过因为咸丰对于被洋人侵略的愤怒,和英法两国不满条约所得的利益太少,和谈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一举攻入北京城,咸丰帝仓皇北逃,留下自己弟弟恭亲王奕訢去和洋人谈判。
其实在英法联军在还没入京时,咸丰帝见洋人攻势凶猛,无力阻拦,就已经同意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甚至连外国公使在北京入驻也同意了,谁知道在递交条约时,双方发生了大矛盾——英法两国要求使者进京面见咸丰,然而作为皇帝的咸丰,却坚持英法使者必须在面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之礼。
为什么这个三跪九叩之礼在咸丰眼中看来如此重要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大国,一直都是旁边的小国向中国进贡称臣,从未有过中国向哪个国家俯首称臣的情况。而英法使者作为战胜国,也绝不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咸丰双膝下跪行礼。作为一国之君,咸丰绝对不愿意自己和几个洋鬼子平起平坐,这样就是公开表示,至高无上的皇权被洋人践踏上地上。
二、礼乐制度从周朝就开始实行,虽然有过衰败,但是“礼”却从上到下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对于“礼”看得比汉族还要贵重,因为这样才能让大部分汉人臣服于满族统治。
当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进见乾隆时,就是因为不肯对乾隆下跪,才被疏远冷落。而现在的英法使者又不同于当年的马嘎尔尼(马嘎尔尼当时是以使者身份恭祝乾隆大寿,并带来了许多礼物),他们没有带来礼物,而是带来了战争。
本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的公信力就一直在下滑,要是洋人见了咸丰还不跪下磕头,皇帝的威严会直接一落千丈,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
因此在得知洋人使者团不会跪地拜见时,咸丰干脆就不见,这样能够避免至高无上的皇权被无情羞辱,自己的威严也能够不受到质疑。“国体所存,万难允许。该王大臣可与约定,如亲递国书,必须按照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可允行”,这是咸丰划出的最后的红线。
然而在英法使者看来,咸丰这样的行为是可笑而无礼的,最后一次谈判破裂,英法两国没有再废话,直接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一把火烧掉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
而本该在紫禁城里面的咸丰,却因为坚持不愿意见到洋人,在城破之前,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最后屈辱求和,赔款割地一个不落。而且不止是咸丰,后面的同治、光绪等几任皇帝,都没有在战败之后直接面见外国使者,这都是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王权的稳定。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咸丰的行为无疑是愚蠢的,比起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他在意的仅仅是自己可笑的面子。但咸丰也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刚继位时的他励精图治,严惩贪腐,的确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碰上了千年未有的西方列强入侵,再加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终究是难以挽救清朝的颓局。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