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到底多少年?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究竟是谁?
叶之秋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有多少年?
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每当介绍生平,孙悟空总是说:“俺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原著第14回,叫做《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在这一回中,唐僧在人类猎人刘伯钦的陪同下,来到五行山下,解救孙悟空。唐僧询问孙悟空来历,刘伯钦如此说:“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在这里,刘伯钦明确提到,五行山从天而降,在王莽篡汉时期。
唐僧救出孙悟空后,别过刘伯钦,来到一户人家投宿。那户主人是个老者,孙悟空一见面就说,曾经见过老人。老人很奇怪,仔细询问。孙悟空笑说:“你小时不曾在我面前扒柴?不曾在我脸上挑菜?”老人询问孙悟空年纪,孙悟空反问老人几岁。老人说自己已经活了一百三十岁。唐僧连连赞叹。孙悟空却说,这点年纪,只配当他重子重孙。唐僧训斥孙悟空,别胡说。老人却笑着说:“是有,是有。我曾记得祖公公说,此山乃从天降下,就压了一个神猴。”大家哈哈大笑,很开心。之后,孙悟空提出:“我有五百多年不洗澡了,你可去烧些汤来。”师徒沐浴,就寝。
作者为何在刘伯钦出场后,又让唐僧师徒遇见一个老人?我觉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读者们都明确,孙悟空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多年。
正因为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多年,才能扼住心魔。正因为孙悟空认识到自身的困境,才会选择取经。当然,被压许久,猛然跳出,孙悟空也必然会不甘约束。于是,在短暂的和睦后,和唐僧发生激烈冲突。
以上,都很好理解。不过,王莽篡汉距离唐僧取经,明明是六百多年呢!
王莽在公元8年发动政变,废掉汉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为国十五年而亡。唐僧从贞观十三年离开长安,前往西天取经。贞观十三年乃公元639年。
只要有小学数学水平,就可以知道,从王莽篡汉,到唐僧救出孙悟空,期间,经过了632年。
也就是说,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并非五百多年,而是六百多年。
吴闲云老师,是品西游的前辈,提出了许多妙论。在他的文章中,曾经提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其实不是孙悟空,而是狮驼岭上的狮魔王。采用的最主要证据,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并非是五百年前,而是六百多年前。
如果说,在最开始,因为唐朝没有度娘,猴哥确实很难在第一时间算清楚自己被压的时间。但是,此后八戒加入、沙僧加入,还有路上遇到无数妖怪,孙悟空都介绍自己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面对这个陈诉,除了极少数有背景的妖怪,嘲笑孙悟空是弼马温外,没人任何妖怪对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这个陈诉有怀疑。
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究竟多少年呢?
我觉得,就是五百多年!并且,这个多,绝非99年,而就应当是几年,最多十几年!
为何这么说?
在原著第8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如来佛祖曾说:“自伏乖猿安天之后,我处不知年月,料凡间有半千年矣。”如来佛虽然早有东扩之心,但是,真正把行动提上议事日程,是在如来佛降伏妖猴孙悟空,安定天庭,得到玉帝宠信之后。降伏孙悟空,是传经计划的开端,这一个时间点,非常重要。
如来佛明确提到,从孙悟空被降伏,压在五行山下,到如今,已经五百年。
就在当天,如来提出传经计划,观音奉命前往长安,沿途收编妖魔做取经人徒弟。不久,观音就来到了长安。这一年,就是贞观十三年。
贞观十三年九月,唐僧奉命取经。深秋时节,唐僧将孙悟空救出五行山。
那么,如何解释王莽篡汉的时间误差呢?
我觉得,《西游记》是一本小说,并且是神魔小说。它的许多设定,不能简单等同现实,等同历史。就比如唐太宗使用贞观年号不过二十三年,随即病逝。可是,唐僧从贞观十三年出发,走了十四年,即贞观二十七年才回归,咱们的唐太宗还活蹦乱跳的。在《西游记》中,唐太宗是要活到贞观三十三年,才会死掉的!
我们品读西游,还是要以西游原著为据。
以吴承恩的历史知识,绝对知道王莽篡汉是在六百多年前。他之所以还要用不同的人物,反复强调,孙悟空仅仅是被压了五百年,那是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王莽篡汉距离取经行动的时间距,而是王莽篡汉事件本身的意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叫做《放言》,其中,后四句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乃是一个超级野心家,此人貌似忠良,在称帝之前,人人都把他当作周公,当作千古贤臣。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发动政变,篡夺了大汉江山。王莽一度成功,但最终被镇压,亡国亡身!
吴承恩是要告诉我们,孙悟空大闹天宫,其实与王莽篡汉有着许多相似:同样有一个野心家,同样貌似忠良,同样发动政变,同样被镇压。
只是,在《西游记》中,这个野心家潜伏得很深,很深。被镇压的孙悟空,只是这位野心家的棋子而已!
历史作家叶之秋精彩品西游《勘破西游》在天猫火热销售中。抢先阅读品西游第二系列(心路西游)以及封神局中局系列,与十万粉丝在线交流,敬请关注独家原创:秋雨轩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