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妾”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甄嬛传》一剧中,皇后一句“臣妾做不到呀”火遍大江南北,可谁知这种自称臣妾的说法居然是错误的。
“臣”的本来的意思,是形容战俘或者在朝为官的人,是男性的自称;而“妾”在古代,是女奴、或男子另娶的女子,多用于女性的自称。
但是这两字连在一起使用,多用于奴隶或在皇帝面前对自己妻子的称呼。
在宫廷戏如雨后春笋的现代,这种错误的称呼很常见,观众也习惯了这种称为,正确的用法应该是“贱妾”或“小妾”。
2、“寺”“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我们的寺和庙是完全区分开的,供奉菩萨的是寺;供奉鬼神的为庙。
庙,即祖庙,就是我们供应祖先的地方,就像土地庙、龙王庙。一直到了封建社会,能力非常高的人也可以让我们设庙供奉,如,关帝庙等。
寺,也就是官署或者中央机构,如,大理寺等。
在后来,我们开始接触了佛教,在这之后,寺又指寺院。
到了现代,寺是专供外来宗教人员讲座的场所;庙是为了纪念我们炎黄子孙的地方,寺里面供奉的是佛为庙里供应的是神。
3、“走后门”说法的由来
这个说法出现在北宋,徽宗当权期间,当朝宰相蔡京独揽大权,排除异己,连他们家人都不能入京,相传有一位和尚想要出城,因为他的通关文书是先帝年间的,便被勒令还俗;这时,国库的饷银被下发,守关的大官被通知到饷银也是旧钱,便对手下说,那就从后门搬进来吧,这就是“走后门”的由来。
在隋朝,如果职位足够高,可以携带家人上任,通常都被安置在后门,而办公的官员只能走前门。在很多年后,由于贪污腐败风气的流行,“走后门”也由此出而来。
“走后门”在包公时期,并不是贬义词。他上任后发现,从前门告状的百姓如果没有足够的银会被大门口的小吏拒之门外,包公大怒,命令他打开后门,让百姓自由告状,并且重重的处罚了他。
但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发展,“走后门”一词都不在形容好事了。
4、“上”厕所与“下”厨房说法的由来
在古代,厕所一直位于北面;而厨房一般建在南面。由于“北上南下”的说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上厕所和下厨房的说法。
5、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因为《水浒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本给人太多无奈与唏嘘的一本书,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纵然你有千万般的本领,也敌不过社会和命运的压迫,最终也没个结果。年轻时心怀理想家国天下,到垂暮之年才知是黄粱一梦,回首尽是无奈与悔恨。
三国本就是充满了幻想与个人色彩的书,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处处尔虞我诈的故事,等到我们老了,已然明白了如此多的世事道理,只会让我们更加明白人情的淡薄。
更多精彩内容加li_always_w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