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1959年毛主席为何把郭嘉挂在嘴边?谁是他心中的郭嘉?

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谈论得最多,并且一直给予高度评价的历史人物,恐怕要数三国时期的郭嘉了。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曹操的重要谋士,以善于谋略著称,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宏伟事业中屡立奇勋,后因病英年早逝。因为喜欢郭嘉,所以毛泽东对《三国志·郭嘉传》也十分偏爱,他不但把《郭嘉传》推荐给其他高级干部阅读,而且也多次在会议上、闲谈中把郭嘉挂在嘴边。

3月2日,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大谈郭嘉,甚至把《郭嘉传》里描写郭嘉为曹操谋划的史实复述了一遍。4月,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到郭嘉,他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

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也总是拿郭嘉说事儿。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谈话时,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被搞乱了。紧接着说到:“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这是《郭嘉传》上的话。”其实,《郭嘉传》中并没有这句话,应该是毛泽东记错了,不过由此可以推想毛泽东当时的郁闷心态。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毛泽东由此讲到做工作一定要“多谋善断,留有余地”,要善于“观察形势,当机立断”,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方法”。

根据李锐编著的《庐山会议实录》一书记叙,几天后,毛泽东又找来李锐等人谈话,话题再次集中到郭嘉身上。他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接着又说到:“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如今‘大跃进’出了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做‘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毛泽东之所以在1959年反复谈到郭嘉,应该说这与当时的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有关,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这年春天,毛泽东一度潜心研读《三国志》,试图从中获取经验。他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评点三国人物,是希望党的高级干部中有像郭嘉一样的谋士,来共同支撑起国家的建设大业。特别是在“大跃进”之后,他对国家建设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一些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失误,使他更加感到领导干部有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而能不能做到“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59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连续写了五封党内通讯,强调要从过去几个月措施失当的深刻教训中获取经验,反对“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倾向。他明确指出:“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说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

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意思是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善断。毛泽东还在其他场合进一步解释说:“(郭嘉)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我们的工作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毛泽东讲这段话的意思,具体到干部作风上,就是要实行民主作风,实行集中制。一方面,要善于与各方面的人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商量问题,到群众中去调查,听取各种意见,即“多谋”;另一方面,要能够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的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就需要提高马列主义水平,需要胆略和魄力,即“善断”。正是鉴于此,毛泽东才希望干部中多出几个郭嘉似的人物。

毛泽东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阅读《郭嘉传》,其实不仅仅是称道郭嘉“多谋”,其中也有赞赏曹操“善断”的意思。毛泽东一向崇拜曹操,尤其是推崇他的知人善任和纳谏用谋。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曹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当机立断,郭嘉即使有再好的主意和谋略,也不会得到实施,其智谋也不会派上用场。只有把“多谋”和“善断”有机结合起来,领导和部下携起手来,大家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工作才会如虎添翼,才能不断解决难题,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毛泽东赞赏曹操,同时也是对自己在领导和决策上,尤其是在“大跃进”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的一种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郭嘉是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被曹操称为“奇佐”,有郭嘉在,曹操就不会犯错误。

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到1958年定的高指标时,一向在经济建设方面多谋深思的陈云同志,是持相反态度的。尔后经济计划之所以乱了,是因为没让陈云这样的“奇佐”来管经济(注:南宁会议后陈云只负责建委工作)。作为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大跃进”的狂澜后想到了陈云,既反映了他有勇气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也表达了对陈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器重,就像当年曹操赤壁兵败后想起郭嘉来一样。(刘秉光)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