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艾灸三个月成功怀孕!这个方法太好了

邻居张姨的女儿小贤,今年28岁,结婚三年来,从来都不避孕,可就是怀不上孩子。小贤和她老公到医院检查,双方都没有什么毛病,医院查不出什么原因。为了这,家人跟着急,每次女儿回娘家,张姨都把自己打听到的最好的大夫地址给小贤,让她去看,中西药吃了不少,现在还是没什么动静。

张姨知道艾灸调理身体比较好,听朋友说我用艾灸帮了很多人,就把这事跟我说了,想问我有没有好方法。

不孕的原因有很多,为了确诊,我让张姨把小贤带到诊室来。

当时正值夏天,小贤穿的比较时尚,低腰裤配了个吊带衫,她一进来,我就把空调的温度调高了。她也注意到我这个动作,忙问我为什么。我问她,是不是经常这样穿,她说大学的时候就这么穿,大家都是这样。我告诉她,这种穿法看似很美,但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种穿法把我们认为非常宝贵的丹田以及后腰命门穴都露在外边。夏天天气热,人体毛孔会全部打开,当进入有空调的房间时,寒气就会长驱直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宫寒,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孕。一般都会伴有手脚冰凉,严重了就是痛经、子宫肌瘤等妇科病。

小贤惊奇地说太准了,这些症状她都有。每次痛经的时候只要抱上暖水袋就感觉舒服点。以前特别喜欢喝冷饮,冬天的时候也会吃冰激淋,觉得特别舒服。而且,每到冬天就要盖两床被子还觉得从里到外的冷,脚也是冰冰的。上次检查医生说,子宫肌瘤不大,并不影响怀孕也就没有理会。我告诉她,子宫肌瘤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肌瘤,而是瘀血块,也是宫寒引起的,每次经血排不干净,久而久之便凝结成“瘤”了。

所以说,宫寒才是是小贤不孕的真凶,其实,这也是现在大多数不孕的原因。

为了让母女更明白其中的原委,我继续说道:“想要孕育宝宝,必须要有一个温暖的子宫环境,只有母亲的子宫够温暖,这样才有生机。就像万物在春天发芽,在夏天生长茂盛,秋冬萧杀之气旺盛,万物封藏是一个道理。春天天气变暖,具有生发之气,这样才适合万物的生长。子宫是孕育宝宝的地方,刚刚发育的幼苗最需要的就是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这样才能逐渐长大。如果子宫温度过低,不论种子有多么优良,要么孩子待一段时间因为太过寒湿,胎死腹中,要么一进入就难遭冻死的厄运,就是不孕。”

听了我的话,张姨忍不住问:“不孕是非常难治的病,艾灸真的有效吗?”

虽然不孕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人体正气足,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总体要补肾、健脾、养血为治则。艾灸就可以达到这种目的。且方法也很简单。

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命门。每个穴位灸1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如果是宫寒型就加阴交穴;肾虚型,配穴就加肾腧;血虚型就加上足三里;痰瘀互阻型就加上丰隆、行间。

在运用这个灸方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具体辩证。

肾虚:结婚之后,很多年都没有怀孕,或者曾经生育过或者经过流产,多年不孕,同时伴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的症状。

血虚:伴有月经量少,色淡,经期错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

宫寒:月经后期、质稀色暗,小腹冷痛,性寒肢冷。

痰瘀互阻:经行不畅,夹有血块,胸胁胀痛,或者形体肥胖,白带量多而粘稠。

我曾用这个方法指导过几个患了不孕的病人自己做艾灸,最终成功受孕。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不容易怀孕的女性一般肾虚、血虚等症状同时存在。

小贤也不例外,虽然宫寒症状较为明显,在主穴的基础上需要加上阴交。另外,培补肾阳对子宫可以起到温煦的作用,小贤虽然没有明显的肾虚症状,也可以加上肾腧穴。

操作顺序是,先灸命门、肾腧,再灸关元、气海穴、阴交穴,最后灸三阴交。手法以回旋灸和悬定灸为主,三阴交要配合雀啄灸。腰腹部可以用双孔或四孔艾盒。

为了加强小贤和张姨的信心,我接着告诉她们这个方子为什么能调理不孕。

女人孕产的问题,气病变部位多在腹部,所以,治疗时以腰腹部的穴位为主。此部位又是冲任、足三阴所过之处。而腰腹部穴位和肾气都有关联。所以,想要治疗不孕,一定要选择任脉和督脉以及三阴经上的穴位。

本方所选主穴关元藏着人体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本的肾气,还可调理冲任。气海穴如同气的海洋一样,艾灸此穴,可助人体生发阳气,培补元气,增强肾气的功能。命门穴可补肾暖宫,艾灸此穴可以提升命门之火,使人体阳气得到温熏。

配穴中,阴交穴又被称为横户,是人身生气之源,灸阴交可以激发精气,促进血液循环。肾俞穴是治疗肾虚的必选穴;艾灸足三里健脾养胃,培补气血;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而脾胃相互表里,所以艾灸此穴具有很好的化痰之效。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穴,对肝气郁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都有很好的效果。

不到三个月,张姨就给我打电话,说小贤怀孕了,之前到医院检查肌瘤已经没有了,体力也比以前好很多。

但提醒一点,用艾灸调理不孕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坚持下来,随着身体整体素质的提升,受孕几率才会提高。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