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药养生的汤剂 服用汤剂也有要求

中医药养生一直都是朋友们关注的一个养生点,中药汤剂是一种比较古老和传统的养生方法,它能够充分的适应患者病情的需求,并且疗效快,还容易被人吸收,作用性也比较强,所以中药汤剂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但是服用中药汤剂也是要科学的使用,服药时间、服药温度、服药剂量还有药材的选择都是有要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科学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即指早饭前一小时或晚饭后一小时服药。特殊药物应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药在服药前应少量进食以助药效;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服药前应喝点儿糖水,这样可以提高杀虫的效果;攻下药在得大便后应立即停服;安神药、滋补药、延缓衰老的药物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应在睡前2小时服用;治疟药应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

2、舒服的服药温度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滞,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瘀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用生姜擦舌可止。

3、恰当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来讲,每次以服用100毫升为宜,但有的病症也有例外。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药量了。正确的服药次数:一般汤剂一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可每日服3~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4、准确使用药引子

药引的种类繁多,应用的多寡也不一,有用二三味或多味药作引者,但以单味药为多。例如生姜有发汗解表、温中、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2~3片为引。葱白能散寒通阳、解毒散结,治疗感冒风寒、小便闭塞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而在辛温解表药中,同时加入生姜、葱白,可更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粳米有益气健胃之功,治疗火热病症,需用大剂量苦寒药时,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保护胃气。大枣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甘遂、芫花、大戟等峻烈药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中毒。食盐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淡盐开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食醋能散瘀止痛、收敛固涩,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症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红糖能补血、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小腹冷痛等症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综上所述,运用中药汤剂去治疗疾病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上文所提及的,每一环都不可缺少。服药的时间应该根据病情决定,关于服药的温度,一般都建议朋友们采用温服法。还有服药剂量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去决定,最后要准确的使用药引子,不用的疾病所需的药引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都需要注意这一点,所以一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选择合适的中药汤剂。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