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发明的物件,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使用,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中国这一发明又比西方早几百年,解密历史上关于伞的发明创造起源。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不下雨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伞,有一天,忘了带伞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这简直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你带着的时候不下,不带的时候却下雨了。你说是不是很尴尬。
的确很尴尬,当然,尴尬之余,我很好奇的是这伞是怎么来的?谁发明的呢?作用仅仅是遮雨的吗?
说到伞,有一个歇后语最为流行,叫“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除了僧人不蓄发和打伞会遮住天空的客观事实外,就是因为古代用伞有规制,包括和尚在内,不能随便打伞――只因称为“华盖”的伞,曾是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御用品。
这个制度的出现,源自一个传说。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有这样的说法:“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古今注》里所说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伞状的吉祥云。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因为这一传说,后来作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都要乘华盖车,撑华盖,类似的“翠盖”、“芝盖”、“凤盖”、“鹤盖”、“罗盖”等,也都是高贵者的专用伞。但到先秦时还未出现“伞”这个字,伞具在当时多称为“盖”。
皇帝出行用伞除了吉祥用意和挡风避雨、遮阳防晒外,还是皇权的象征,代表荫庇天下黎民。帝王对伞的迷信,还与虞舜的传说有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虞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其父是个瞎子,人称“瞽叟”。虞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再婚,生了儿子“象”。瞽叟偏爱象,想烧死虞舜,虞舜借助“笠”逃出了火海。此笠是何物?有的译为斗笠,其实不然。助虞舜逃生的笠应该是一种叫“簦”的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簦,笠盖也。”也就是说,簦是一种带手柄的笠,这不就是伞吗?
皇帝用的“华盖”,除了传统的圆形外,有的还制作成方形,又称“方伞”。
帝王用伞在制作、用料上自然十分讲究。《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称:
“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彩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历朝历代对用伞都有严格规定,伞的质料、色彩、尺寸等,就像头上戴的乌纱、身上穿的朝服一样,要区分官职大小和身份尊卑。《周礼・春官》中“巾车”条规定,王及王后的车辇用“羽盖”,就是用漂亮的鸟羽装饰的伞,罩在车上。汉代规定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可以用“皂盖”,就是用黑伞。
南北朝时,对官仪用伞已有规定,帝王、贵族出行用“罗伞”;皇帝所用罗伞,都是黄色的,俗称“黄罗伞”。
在隋代,“紫盖”是皇帝及三司以上官员的专用伞,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青盖”;官大的最多可撑8把,级别低的只能撑1把。
宋代天子用的伞是红、黄二色,臣僚的伞是青色。宋真宗赵恒在位时曾禁止民间用布帛伞。据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当时京城汴梁有点身份的人都使用青凉伞,难分上下尊卑。公元1012年九月,赵恒规定:“惟许亲王用之,余并禁止。”
在明代,只有到了知府级别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青凉伞”。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称帝后却极其讲究等级,曾下旨禁止民间使用上好绢帛做的“罗绢伞”。青凉伞可谓是当时明代官场中人的毕生追求。
伞在先秦时期是一种贵重用具,孔子当年就为没伞而尴尬。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将行,雨,无盖。”作为当时有名的大学者,连把雨伞也没有,门人建议孔子去向其弟子子夏借把伞,但孔子担心弟子不借,拒绝了,因为子夏太吝啬。
那么,在伞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挡风避雨使用什么物件呢?更多的是蓑衣、斗笠一类的雨具。《诗经・小雅》中的《无羊》诗即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人们外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带着蓑衣和斗笠的。
一直到了唐宋时,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风避雨的主要用品。唐朝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一诗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的就是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后,看到渔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边钓鱼的情景。宋朝大文豪苏轼在《渔父》诗中也称:“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出,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还有用蒲草编的,即“箬笠”。
唐宋时期民间用伞逐渐放开,但只能使用纸伞。制作纸伞成为民间一种新兴的手工业,伞的一个别称“高密侯”,就是因制伞发家而来。
据宋陶谷《清异录》记载,南唐时,有个叫周则的人,以制造雨伞为业。他早年贫贱,后来却大富大贵。南唐后主李煜问他怎么发达起来的,周则说,当年为了有口饭吃,每天制两把伞来卖。当时正遇连月阴天,伞特别好卖,慢慢地日子就好过了。李煜听罢说:“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意思是,原来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贵的,是伞让你发家致富的呀。
民间制伞所用纸,可不是普通的纸,而是一种“油纸”,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纸,“油盖”、“油伞”等别称皆因使用油纸而来。宋代陈师道在其《马上口占呈立之》诗中即提到这种伞:“转就邻家借油盖,始知公是最闲人。”
宋代时期,民间的制伞工艺已经很高了,到明代更是形成了一门独特手艺。明代纸伞多使用“小皮纸”,当时,民间最时尚的纸伞是一种用绿油纸制作的伞,也称“青凉伞”。这种伞曾是婚嫁风俗中的一道风景。
在现代,伞是谈情说爱的极佳道具,在古代亦然。北宋时,有身份的媒婆都会打“青凉伞”。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条是这样说的:“一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这是不是大有现代流行歌曲“我们俩一起拿着一把小雨伞”的意境?
其实关于雨伞的历史,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伞的历史至今已经有三千五百多年了,有人说伞的最早发明者是埃及人,那是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其实在我国春秋时期伞就发明了。伞在英国是十八世纪才有,可想我国人民的智慧是多么值得称赞。
在历史上,最早的发明雨伞的是鲁班的妻子云氏。云氏的灵感来源于什么呢?还是跟鲁班有关。毕竟她的丈夫是个天才的发明家,鲁班当时也想到了下雨人们避雨的问题,他就建造了很多简易的小亭子,这样下雨天人们可以躲在亭子里。但是这亭子毕竟数量很少,但人又很多,不可能有雨的地方就有鲁班的亭子,再加上天气变化莫测,人们对于遮雨的物件还是很有需求。这云氏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她通过亭子的构造,发明了用布做顶面,用鲁班亭子的构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雨伞的伞骨。这样一个可以移动的避雨的亭子——雨伞孕育而生。
而西方发明伞要到公元12世纪,因为公元12世纪英语才出现“伞”这个词。这比中国晚了几百年了,公元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伞面,才制成雨伞。1750年,英国的汉威到外国旅行后带了一把伞面回伦敦,轰动一时。
公元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区的金属拉丝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钢质伞骨的专利权。有了此伞骨,伞可以收紧,从此成为英国绅士常用的雨具。至于我们现在用的折叠伞,要到1920年才有,是德国人汉斯·霍普特发明的。这个时候开始,伞才变得小巧而便携。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不知道描绘出多少人梦中的烟雨江南。于是,这种承载着诗意与情思的油纸伞就此成为极具风情韵味的文化符号,造就了无数中国人对于油纸伞的浪漫想象。
所以说伞是中国历史上最浪漫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