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词中之龙辛弃疾,一生作词无数,却唯独这首最无奈,看似气势磅礴,读完却让人心碎,感慨万分。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的词里既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无奈,也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爱国豪迈之情,更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缠绵悱恻。他是爱国的,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而闻名于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就是“苏辛”之一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每个人活在世上,总希望自己能够做成一番成就,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可是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确实不能够如愿以偿。关于这点我们普通人一样,古代时的那些文豪们也同样是如此,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等人都发出过这种感慨。而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辛弃疾在回忆往事时写下的一首词,虽气势宏博可读完却让人心碎。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宋高宗绍兴32年,耿京所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被叛徒出卖而失败,辛弃疾那时23岁,他带领着一部分人直闯金国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之后又突破金兵的围捕逃到南宋。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晚年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对这次英雄行为的向往,以及自己被形势所迫,不得不闲居的悲愤。在这首词的上篇中,他追忆自己年少时期的往事,回忆他捉到叛徒张安国的壮举。在那里仿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壮观的场景,军旗高高飘扬,士兵拥簇身,身上穿着军装的英勇骑兵们正在奋力渡江。
紧接着,他对战争场面进行了一番描写,他们的军队让金兵闻风丧胆,在夜晚的时候,手里拿着剑囊倾听远方传来的声音,以免受到敌军的暗袭。等到天一亮便开始射出手中的见识,向对方发动了勇猛的进攻,他用自己华丽的词藻,将战争的场面描写的十分壮丽。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十分雄起而宽厚的意境,让人倍感神往,感到热血沸腾。紧接着在这首词的下片中,采用承上启下的手法追忆往事,感叹今朝由上片转到下片上片,他写的是自己年轻时的壮举,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满腔斗志,发片却早已鬓毛衰,也是他现如今过着的闲居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他倍感叹息,这点从文中我们就可以感到。在春风吹来的时候,他吹绿了山也吹绿了草,可偏偏却不能把自己的白发吹黑,实在是可悲可叹。可这并不是对自己衰老的悲哀,而是对南宋朝廷不采用他的主张,不抗战、也不将他派往前线的愤怒。
当时在他渡江南下之后,他就曾经向宋高宗献上了如何抗金以及收复规定的10项规划,之后又向宰相家长如何与敌方争斗的9条建议。除此之外,他还曾两次上书,一直在主张严守淮河和动员淮南人民抗金救国。
可惜他这些建议全部都落空了,没有人采纳,结果换来的只是他的田园生活,让他管山让他管水,可是就不让他管军事,这又怎能不使他感到悲哀和无奈呢?年轻时他的精神是振奋的,可是在下片时却只变成了哀叹与怨恨。整首词节奏十分紧凑,好像有一根线将上片与下片牢牢的拴在一起。
这首诗里有着辛弃疾的无奈与辛酸,在被朝廷屡次放逐之后,他的心终于死了。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我,在酒杯之中,快乐了自我,他似乎已经忘却了这个世界,他喜欢接触的人也都变成了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他的一颗脆弱的心灵,在这个时间节点得到了淋淋尽致的展现。他也是一个有血有泪的人啊,国家的衰弱,个人才华的虚掷,怎么能不引起词人的愁苦呢?但是,愁苦也是没有用的,不如换一种方式,潇洒的活。饮酒,这是中国文人在受到伤害之后最喜欢排遣的一种方式。
辛弃疾是怎么在他的酒杯里沉醉的呢,且让我们看看他的诗词“日记”: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
。既然朝廷不信任我,不能重用我,那么我喝两杯也没什么。于是,在一方小小的酒世界里,辛弃疾的才华却得到再次提升。他可以“沙场秋点兵”,也可以“马作的卢飞快”,这些快意恩仇,在醉酒之下,是那样的生动逼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错,我们的超神,这时候俨然是陶渊明李白的化身。上可入天,下可入地,一切山河山川,似乎都在他手中的一个小小酒杯里。这小小的酒杯,化作了大鹏,带他神游故国,带他披荆斩棘,带他与英雄对饮。从古到今,也不过就是三五个英雄。这口气不是喝醉了酒,怎么说的出来。既然醉了,那么说的话就可以带有文学的意味,大家也就不必深究了。这三五个英雄是哪几个,“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家尽可以想象。可以实指,亦可以虚指。喝了酒就可以说胡话,岂不痛快。
病绕梅花酒不空《鹧鸪天·用韵赋梅》 。生病也难以阻挡词人饮酒。直到喝得烂醉,还去点燃银烛继续喝,可是风一阵一阵的总是吹灭。
模仿李白《将进酒》而作 《水调歌头·醉吟》:四坐且勿语,听我醉中吟。……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
欢多少,歌长短,酒浅深。而今已不如昔,后定不如今。……
要喝醉多少场才算够?辛弃疾给了个准确数字。 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
他在词中劝七十五岁高龄的詹老,能喝就继续喝吧,人生还能有多少欢乐呢。
天天喝,难免有喝伤的时候,于是就有了这一首《沁园春·戒酒》: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是不是很好笑,喝醉了还喊杯子过来。不过,中间的一句挺有哲理的: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最后两句则令人捧腹。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实则内心,还是说服不了自己,跟刘伶戒酒,实欲饮酒,一个德性。
戒酒的话说了没多久,自己就先破戒了。他在《沁园春》序中说: 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
辛公就是性情中人啊。他在词中说,陶渊明喝酒一生,快乐到老;屈原独醒,最后自沉汨罗。你说喝酒好,还是不好呢?破了戒到最后还笑嘻嘻的,说什么“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你说拿他有什么办法。
不过,让他理直气壮拿起酒杯的动人说辞,恐怕还是这句
“醉时拈笔越精神”(《鹧鸪天》)。谁也没法否认,辛弃疾确实在饮酒的天地里,写出了一首首精美绝伦、断人心肠的好词,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爱国情怀与个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