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刘婵继位后,他的许多的举措,在后世都广为人争议,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终其一生,扶起这位蜀国的君主,那么为何刘备在当初四个子嗣中,唯独选他来继承皇位呢?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刘备与甘夫人长子也是蜀汉第二位皇帝。刘禅自幼多磨难,刘备兵败长坂坡时,幸亏赵云相救,后来吴夫人孙尚香欲挟持刘禅到江东做人质,又是赵云横江劫穿,将阿斗夺回,不然历史就要被改写。刘备入主益州后,封刘禅为太子,公元223年,刘禅继位,拜诸葛亮为义父,先后六次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先后九次支持姜维北伐。
小编认为这是当时的局势,无法选择了,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长子刘封为刘备义子,又因不救关羽、欺辱孟达遭到刘备痛恨,并将其处死。刘备不但事业不顺,子嗣也不顺,刘备投靠荆州刘表之时已经四十多岁,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备膝下无子,最主要是刘备在荆州也没有任何势力。刘备就收留了荆州有势力地位的刘封为义子,即是为了培植荆州的政治势力,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后继无人。自从刘禅出世之后,刘封就成了附带品,世子之位也就和刘封没我太大关系,在古代人眼里庶出的儿子都没有继承权,更何况是一个养子,因此刘备有了亲生儿子之后,就不会再立义子刘封为太子了。
后来刘封被刘备安排到孟达身边,共同防御汉中,其实这也是刘备对孟达不信任。刘封到达汉中后,一直对于立世子的事情耿耿于怀,便把自己的怨气都发泄到孟达身上,屡次找借口欺辱孟达。再怎么说刘封也是刘备的义子,孟达也只能忍气吞声。后来关羽兵败走麦城,曾向刘封请求援军,但刘封孟达以三中刚刚稳定,不能擅自出兵为借口,拒绝了关羽。关羽死后,孟达因惧怕刘备怪罪他不救关羽,又屡次遭受刘封欺辱,于是投降曹操,并且配合魏军拿下汉中三座城池,刘封一败涂地,孟达屡次修书给刘封劝其归降曹魏,刘封不肯?回到成都后,刘备痛恨刘封所作所为,加上诸葛亮说刘封性格刚烈难以驾驭,怕日后威胁到刘禅,就劝刘备将刘封赐死,刘封死前道:悔不听孟达言。刘封死后,刘婵更少了一位政治劲敌。
其次分析刘备为何不立刘永或刘理为太子。刘永和刘理分别是刘备的三子和四子,二人都是吴夫人所生,并非刘备长子。自从义子刘封死后,刘禅就成了刘备的长子。古代世袭制,有立长不立幼的规定。古代皇帝的儿子都很多,一般都在十几或者是几十个,一般来说只有最年长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权利,皇帝的其他儿子都会被封王,也有自己的封地和相应的权利。
废长立幼自古是世袭制的大忌讳,一但不立长子,其他的子嗣都会不服气,都认为自己也有做皇帝的才能,这样皇帝死后,诸皇子门就会争夺皇位,导致国家不稳,一但长子继位,这是世袭制的传统,其他子嗣自然没有理由谋反。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就是个例子,他有几十个儿子,但唯独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晋武帝不敢破坏规矩,还是让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做了皇帝,最终导致西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因此作为长子的刘禅,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刘备也不敢废长立幼。
再者刘备立太子之时,刚入益州,立足未稳,三子刘永四子刘理当时只有七八岁,刘禅已经接近二十岁,刘备考虑到刘永和刘理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立幼子为太子自古又是一大禁忌。西汉的王莽篡位,以及外戚专权就是个例子,刘备不想重蹈覆辙,因此不会立两个不足十岁的孩子为太子,他们更没有任何人心和威望。最主要是刘备废长立幼也会遭受益州文武的指责,本来刘备初入益州人心不稳,更不想招惹更大的麻烦。总而言之,刘禅虽然昏弱无能,但在当时刘备看来,确实是唯一的太子候选人,可以说除了刘禅刘备别无选择。
而且他也并没有人们想的那么不堪。
公元263年,在魏将的带领之下攻占了蜀国,刘禅不战而降,此时姜维还在魏国周旋。但仍然坚信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再兴汉室。不料老大刘禅已经投降,而东吴方面,也派出了援军,但由于刘禅投降过快,导致救援不力。最终蜀国灭亡。
刘禅,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不战而降?想必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清楚,其实此时还是魏国的实力最强,单是人口都是蜀国的好几倍,在士兵特别是在大将方面,蜀国几乎是出了名的,蜀中后期无大将这个局面都被大家所共知。于是刘禅为了考虑到百姓,避免生灵涂炭于是就放弃了抵抗。
刘禅投降后被魏军带到了魏国,当时当权的司马昭请刘禅赴宴,实际上就是为了探听刘禅有没有复国之心,刘禅则说:"我在这里非常安好,只是每逢清明我得回之前的蜀国,因为我的先人都埋在了那边。"
司马昭,听完刘禅的话,终于明白刘备当年为什么要选择刘禅继位,而不选择其他两个皇子,正是看中了刘禅以天下百姓为重为先的根本出发点,若换成另外两个皇子之一,恐怕就会血流成河了?
由此看来刘备选他当继承人,也是最合适的。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