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史上最厉害的一次高考,唐宋八大家出现五个

高考自古以来就有,不过以前叫科举,历史上最厉害的一次科举,唐宋八大家出现五个,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中国历史上层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难考的一次科举考试,就发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

在中国的文学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天团"唐宋八大家"。而在这一年的科举里,这八大家里的五个人都参与了。更关键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个人都在这次科举中露了脸。

其中一个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誉的"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欧阳修。

欧阳修这一年51岁,他在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在当时的宋朝,没有人不认为他是文坛领袖,是全宋朝最会写文章的人。但是,官场上的欧阳修和文学世界里的欧阳修是两个人,让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他喜欢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那种言之有物,有一说一,不事浮华辞藻,不讲假大空话的文风。

当时宋朝流行了许多年的文风,偏偏就是绣花枕头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虚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写不出欧阳修大人喜欢的文章。但欧阳修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于是,他拿着一只大红笔,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两个大叉号,直接拍死。

没有人知道欧阳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书里给出的明确信息是,有不少人暗中买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里阴了欧阳修。

换言之,他是引起公愤了。虽然大多数的文章欧阳修都看不上,但是总有几个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赏的文章,来自遥远的四川眉山。来自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子。

不要觉得特别惊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

其原因主要与苏洵的文风有关。

在《三字经》里,苏洵是一个年轻时不学无术,混到中年了才开始发奋学习,最后考上科举的励志青年。而历史上真实的苏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的文风不被主流认可。等到真正认可他,欣赏他的那个人做考官的时候,老苏已经芳龄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两岁。

而比苏洵更才华横溢,千古流芳的他的两个宝贝儿子,在这次科举里,也考的不错。

苏轼、苏辙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举录取率普遍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个很不错的名次了。而这爷仨不但考中了科举,还因为与主考官大人欧阳修惺惺相惜的缘故,都分配到了不错的岗位。

比如,苏轼、苏辙就被开了后门,他们没有和其他进士一样,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历练,而是直接参加了礼部试。

在宋朝,科举从来不是最难的考试,最难的考试是礼部试。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梦寐以求能参加的考试,参加都如此难,考中更是难于上青天。考中以后,就可以进入翰林院,不需要从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万人踹,可以留在开封天子脚下,过舒服日子。

而苏轼苏辙兄弟俩,为了能在礼部试里给考官留个好印象,考个好成绩,俩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礼部试的题目是:探讨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于是,这哥俩就和商量好了一样,一个唱红脸,给宋仁宗唱赞歌,一个唱白脸,狂踩宋仁宗。

最后,哥俩都考中了。

而这一科里,还有曾巩,虽然他仿佛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一个,但他是和欧阳修关系最近的,他是欧阳修的弟子。

于是,在这场科举里,就有了一个段子:

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了,但是他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像是曾巩写的。他很想定这篇文章为状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经因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门杀他了,就少找点麻烦吧,结果就把苏轼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五个人之外,这一年的科举的学子里,还有宋朝的理学大家张载、程灏,以及未来宋朝政坛的风云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这一次科举,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也许你会好奇,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谁呢?很遗憾,大家可能不太认识: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宋朝虽然文化昌盛,但进士却依旧属于“稀缺资源”,含金量之高,从下面一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据《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26亿,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在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人口也达到了8060万。据《宋代登科总录》:两宋历经300余年、开科118次、登科人数却只有11万余人(在宋代只有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