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荆轲刺秦王”秦王数次拔不出剑 这剑到底有多长?

相信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大家都能耳熟能详了,在荆轲拿匕首杀秦王的时候,为什么秦王数次都没有把剑拔出来,这剑到底有多长以致于几次都没拔出来?还是说佩剑方式有问题?

当然,情况紧急,秦始皇可能会一着急就乱了分寸,但是像秦始皇这种在当时已经灭掉了几个国家的伟人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所以紧急情况下也会尽快的淡定下来。除此以外呢秦始皇在躲避上还是迎刃有余的,毕竟荆轲刺了多次都没有成功,可见秦始皇遇刺的时候是剑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人有问题。

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刺客列传》中,描写了荆轲刺秦时的情景:荆轲取燕国地图呈给秦始皇观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左手揪住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拿住匕首就刺向秦始皇。

秦始皇一躲,袖子被撕裂,秦始皇拔剑,结果一时因剑长而拔不出,秦始皇只好一边跑,一边往出拔剑,结果因剑坚固,仍不能把长剑拔出来。

御医夏无且用所带着的医囊砸向了荆轲,荆轲躲避过,秦始皇绕着柱子跑,也不知道该怎么才能把剑拔出来,最后是还左右的手下们大呼:大王把剑背起来再拔。

秦始皇照做后果然拔出了长剑,这才反败为胜,把荆轲按在地上摩擦,从而保住了自己尊贵的性命。

那么,秦始皇当时所佩戴的剑到底有多长呢?为什么一急之下还拔不出剑来呢?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一般是做不长的,因为青铜材料易断,所以青铜剑通常是宽而短的,最长也不超过60厘米。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全长也不过55.7厘米。

按说,60厘米的佩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很让历史学家们费解。

上世纪七十年代,秦始皇的兵马俑横空出世,陕西兵马俑出土,引起世界围观,考古人员在坑内发现了一把十分特别的青铜剑,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

由此推测,当年秦始皇身边佩带的长剑很有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版的青铜剑,在荆轲紧逼的追杀中,秦始皇要迅速拔出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那么,秦代的人为什么要把青铜剑做的这么长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冷兵器的格斗中,假如你的剑比对方的剑长出30厘米,在格斗中是不是更具威力?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秦代的人又是怎样做到让青铜剑加长而不易折断的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的锡。锡少了,剑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

科学家对兵马俑出土的这把秦剑做了化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的恰到好处。

这样一来,说明在秦国有一套高标准高质量的兵器制造技术,它能保证秦军的武器在六国面前占有相对的优势,再加上秦国的“军功爵制”激励着士兵勇猛无畏的冲锋,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是当时佩剑的方式所导致的。

我们现在常见的佩剑方式叫做“吊挂式佩剑法”,就是在鞘口弄一到两个挂耳,穿上绳索或是金属链条,将剑挂在腰间。这种佩剑方法不是中国独创的,是自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中东和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后经过主动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唐朝之后,才开始在中国广为流行起来。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剑方式叫做"璏(zhì)式佩剑法"。

这种方式,就是在剑鞘的上半部分设置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装置,有点儿类似现在挂在腰间的手机套。通过这种方式的佩剑,剑是和身体平行的,和地面是一个垂直状态,同时剑又和身体紧密结合,不至于晃荡影响行动。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拔剑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慌乱中,就更加手足无措了。

因为此时剑是固定在腰间的,拔剑时一只手只能在腰间握剑,抽剑只有单手伸直的距离,这自然就要比双手平伸短很多了,所以拔剑就十分不方便。

秦始皇当时就是这样佩剑的,所以在被荆轲追杀时,一边躲一边拔剑,自然就拔不出来了。好在此时一位大臣大喊了一声“王负剑”,这才顺利将剑拔出来。

那么何为“负剑”呢?就是为了能够顺利将剑拔出来,人们通常将剑顺着腰带向身后移动,使剑形成一个被人背负的状态,拔剑时人稍微低头哈腰,用手从肩膀或是脑后握住剑柄向前抽出。

不是说秦始皇不会负剑,是太慌张了,后经大臣这么一喊,瞬间就拔了出来,从而砍断了荆轲左腿。

另外,以璏式法佩剑,如果用手将剑柄往下压,剑尾便会上翘,和身体呈一个垂直状,这称之为横刀或是横剑。古人为了彰显英雄气概,走路时也多以此炫耀,所谓的“长揖横刀出”就是这种状态。

所以,秦始皇拔不出剑来确实是跟剑身过长,还有佩剑方式有关的,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荆轲其实武功也是稀松平常,不然怎么会几次都刺不中秦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