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真相~忠义魏文长

这次来讲的是蜀汉大将魏延魏文长。魏延是我非常喜欢的人物,不过人总是有逆反心理的,所以这么喜欢魏延,部分原因是文学作品中实在把他踩得太低也说不定。当然,感情归感情,在行文中,我可不会感情用事。

魏延的出身和履历不详,史书上只记载他是义阳人——义阳在南阳郡的东南角上,也就是荆州的东部,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在荆州跟了刘备的,正如身为山东人的诸葛亮,要在湖北(荆州)才归附刘备。史书上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部曲一词在风三中也多次提到的。后汉时,带兵的人可以自己招收流散失业的壮丁,归入自己部下,编为队伍,这些人称为“部曲”。他们对主人是一种依附的关系,带有半奴隶性质,当然其中有才能的,同样可以提升。),马马虎虎可以解释为:在入蜀的时候,魏延是刘备的直辖部队指挥官。所以说魏延并不是降将。所以《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关羽带兵攻打长沙,与黄忠大战,长沙太守韩玄怀疑黄忠里通外应,于是要斩黄忠,幸而魏延挺身解救,杀死韩玄,献了长沙。不料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认定他“久后必反”,下令将他斩首。亏得刘备阻止,才免魏延一死都是他娘的虚构,但从这一回书开始,魏延便在读者心中成为反面人物,而佩服孔明有先知之明了。(悲哀)

刘备入川时,魏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大概也就一个少将师长)。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正是击破曹军,斩了夏侯渊,取得汉中不久之际,亟需任命一位大将守备蜀中的门户——汉中,汉中这个地区,当时何等重要,应派谁去镇守?当时关羽在荆州,不能离开,因为张飞正击破张郃,立下大功,“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却偏偏挑上了名不见经传的魏延,“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相当于汉中军区总司令兼汉中地区地委书记,军事重镇的党政军第一把手。大家听到这样的任命都很惊愕,为了安抚众心,刘备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真不含糊,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曹操我打不过,可是依靠险要地形,可以把他拦住,要是他派别人过来,我就帮大王您捏了他!豪言壮语,听到的人都暂时服气了。

当然,狠话谁不会讲,牛皮谁不会吹,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姜维传》中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到了姜维守汉中,说魏延的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打开大门放敌人进来,希望利用汉、乐等重要军事据点断敌后路,关门打狗。可惜,姜维的战术第一次实用就碰上了钟会伐蜀,钟会先分割汉军诸围,再分而击破,汉中天险,不到一个月就全数拿下——既然已经放我进来,那我怎么打就由不得你了呀!

总之,魏延守备汉中凡十五年,并无军事失误,没有放一个敌兵进入自己的防区,接任的王平完全依照魏延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大败曹爽的南征军。诸葛亮北伐时,派魏延督前部军马,又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他又深入羌中,大破了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升征西将军,进封南郑侯。这就可见其人确有军事才能。既然有这种本领,那么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也就理所当然了。刘备称皇帝以后,拜魏延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封他都亭侯。此后一路晋升,最后的官位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征西将军可谓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有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的权力,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乖乖,那已经是后来的正二品啦!);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县)侯同级。魏延这可真是位高权重呀,相当于:统帅本部参谋总长兼西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

《演义》中不但说魏延是长沙降将(其实应该算起义将领),还说诸葛亮看到他脑后有反骨,只因为悍勇可用,才暂时留下他的小命,但一直压制着他,言不听,计不从。这恐怕是为了解释魏延之死而设计的伏笔。最早的罗本《三国演义》,还数次描写诸葛亮想干掉魏延,比如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就想把诱敌的魏延及其五百军士一起烧死。后来毛宗岗父子重修演义,为了维持诸葛亮的高大光辉形象,把类似情节都删掉了。其实魏延之死,就史书来研究,疑点甚多,在下文详细叙述。诸葛亮未必真想除掉魏延,否则下手的机会多了去了,何必等到临死。《三国志·杨仪传》说:“亮深惜(杨)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也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歧视他,更不会认定他久后必反的。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魏延提出了奇袭子午谷的战略:“闻夏侯懋(时镇长安)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对于子午谷战略究竟是否可行,历代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完全相反的意见。反对派认为:一,子午谷道路险狭,未必十日可到;二,夏侯懋未必会弃城逃走;三,就算取下了长安,也未必能够守得住;四,万一失败,本来兵力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我们是赞同子午谷战略的,所以对此几问详加解释一下。

子午道确实奇险难行,但是很少有人去做过实地勘查,而就算真的实地勘查过,也不敢保证其路况是和三国时代一样的(再难走的路应该也奈何不了蟑螂的鹰卫的)。魏延总比鹰卫强吧,所以在这点上,我们只能相信魏延的判断,魏延终究是当时名将,又久镇汉中,对附近地理情况应该很熟悉,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后来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也有一路走的子午谷,当时王肃向魏帝上疏说:“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子午谷的一半。因此有人以此为证,说魏延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山路不是现在的高速公路,从南往北走和从北往南走未必速度相同。何况曹真是大兵团挺进,魏延欲精兵奇袭(说白了士兵就是鹰卫级别的),行军速度当然不会一样。最后,曹真这次南征失败,是因为“道逢霖雨”——连续的大雨天,你倒走走山路看?

关于夏侯懋是否会弃长安城逃走的问题,人心是最难测的,何况咱们谁都没有见过夏侯懋(笑)。但是魏延作为前线将领,应该会仔细研究对方主将的性格和勇怯,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就算取下了长安,当然也未必守得住,但魏延其实未必想取下长安,更未必想坚守。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目的不是一举灭魏,否则他还不如从李严镇守的白帝一线直插洛阳呢。他的目的是夺取魏的陇右,也就是长安以西地区,然后积累物资、训练骑兵、招抚羌人,寻找时机以高屋建瓴之势向东方横扫。魏延的子午谷战略正是因应了诸葛亮的这个大方针,他的目的是穿插割断魏东西两个大军事区的联系,使敌军混乱,配合诸葛亮夺取陇右。所以只要走出自午谷,插入敌人不得不救的心脏部位,并且坚持到和诸葛亮会师就可以了,不必要取下长安城,更不用坚守。

子午谷战略确实有冒险的成分在内,但是军事行动从来就没有百分百稳胜的。后来邓艾偷度阴平小路,比魏延的计划还要冒险万倍,结果不但胜利了,并且一仗就灭亡蜀汉政权。重要的是,当时蜀汉的基本国力和军事实力都不如魏国,第一次北伐攻敌不备,正好趁此机会出动奇兵,一击予敌重创。国力上小大之势不是这么容易逆转的,就好比赌博一样,你的赌本比对方大,你可以稳扎稳打,否则只有偷机耍千,才有赢的可能。军事讲究奇正相生,诸葛亮用兵却只见其正而不见其奇,一点点向前平推,碰到敌军以大兵团来挡,就很难继续获得战果了。魏延的计划正是对诸葛亮战略的补足。它没能实行,我们可以讨论怀疑其可行性,顶多承认胜负参半;诸葛亮“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实行了,结果没能获取寸土,我们就可以说它不合适。两相比较,魏延之计是否可用,不是很清楚明白了吗?

 但是,因为关于子午谷战略的文字,是裴松之引用《魏略》,标注在陈寿《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下面的。所以某些朋友怀疑,所谓“精兵五千,负粮五千”是指一万人,担心万一失败,蜀汉丢掉一万人,损失太大。但是按照魏延的计划,走子午谷只需要十天,而就算他走出子午谷以后,没有按照计划中提到的“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就食于当地,要等到诸葛亮来会合,也不过二十多天而已。二十多天的军粮,需要同等数目的搬运工吗?何况,谁说搬运军粮要靠士兵来着?难道诸葛亮历次北伐,主力七八万人,有一半是军粮搬运队,根本上不了战场?!

出蜀之道难行,但是口很多,多路出击,使敌人不知道防堵何处为宜,兵力如何分配,是最上之上策。可是诸葛亮历次北伐,顶多出兵两路,并且有一路肯定仅仅是疑兵,这是没有多大作用的。魏延因此每每“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这里的万人只是泛指,未必每次就一定要一万兵马,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况且子午谷战略提出的重要条件是夏侯懋镇守长安,夏侯懋已经不在了,魏延还想出子午奇袭,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裴疏中引《魏略》的那段话,是仅指一出祁山时的状况,并非每次均如此。不能简单把这里的“精兵五千,负粮五千”和“请兵万人”联系起来,附会为一个数字。

上面说过了,打仗总要冒险,就算丢掉一万人,也比消耗无数粮草辎重却未得寸土,在战略上更有价值。我们写下这些,是为了证明魏延确是蜀汉中期第一流的名将,唯此,他的被害身亡,才实在令人感叹。因为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所以才有两人矛盾重重,最终造成悲剧的产生。

但魏延恃勇矜功,性情傲慢,却是事实。他同丞相长史杨仪尤其不协,势成水火。据《三国志·费祎传》说:“军师知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谕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可惜诸葛亮一死,便立即爆发一场生死搏斗,结果魏延失败,“反叛”的罪名便落在他的头上了。

孔明在军中病逝,魏延和杨仪本来平日不和,此时更因爆发新的矛盾而火并起来,结果魏延被杀。

史书上记载这件事是颇有矛盾的。

一种说法是,诸葛亮病危时,秘密同杨仪、费祎、姜维商定退军计划。孔明死后,杨仪等秘不发丧,先派人探听魏延意见。魏延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决不退军。如果叫我带兵断后,我也不干。”杨仪于是不理魏延,自己引军先退。魏延知道了,却又抢在杨仪前头,先行退兵,而且烧断栈道。杨仪等人从另一路道追赶魏延,到了南谷口,两军相遇,杨仪“假传圣旨”说魏延谋反,魏延的士卒纷纷散去,于是魏延与数人南奔汉中,被马岱所杀。

魏国人写的《魏略》则说,诸葛亮临终时本来叫魏延代理军事,魏延遵嘱退兵,到褒口才发丧。杨仪因平日与魏延不和,怕被杀害,于是扬言魏延要率众反叛(还是假传圣旨),起兵突攻魏延,魏延出其不意,逃走被杀。

两种说法不管如何矛盾,有一件事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魏延当时是一直向南走的。《三国志》说魏延退到南谷口才遇上杨仪的军队;《魏略》说魏延退军到褒口(即南谷口)才为诸葛亮发丧。一按地图,我们就知道,南谷口离汉中郡(南郑)不过几十里,却离诸葛亮死的五丈原有几百里。魏延假如有心造反,怎会不北走投魏,反而南行几百里到汉中附近才忽然造反?魏延又不是小孩子,他岂不知道这是绝不可能成功的么?

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和,孔明一死,内部便发生争执,争论不决,于是魏延和杨仪各自领兵南行,又各自向成都报告,都说对方不听调度,有意作反。后主刘禅还没说啥呢(应该是听到诸葛亮死了造就吓傻了)蒋琬的“杨仪决非背反之人,臣愿一全家人的性命,保杨仪不反。但臣实不敢保魏延”和董允的“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今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而杨仪必不背反”就给魏延定了谋反的罪名。蒋琬和董允都是出师表中提到的人物,他两也知道诸葛亮更亲近杨仪,所以在二选一的选择中他两选择了杨仪。

魏延退至到南谷口,两军相遇,展开战斗。魏延所领的只是先锋部队,人数较少,很快给杨仪统率的主力打败了。魏延一死,反叛的帽子就加在他的头上。本来元帅新死,军中内杠,不管谁有道理,失败者也总得吃亏,何况死无对证,于是罪名也就坐定了。这一推测,史学家吕思勉曾经提出来过,看来还是合理的。

魏延可说死的冤枉,但杨仪也并未因此大用,诸葛亮的位置由蒋琬继承。杨仪于是十分不满,对费祎说:“丞相死的时候,如果我带一支军队投降魏国,不是比现在好多吗!真是后悔莫及了。”(《三国志·杨仪传》) 杨仪是个什么人,也可以想见了。(顺便骂一下杨仪)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