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已经写到第三十篇了,也觉得需要交待一下,为什么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有“碑学”和“帖学”的区别?
(欧阳询书《皇甫诞碑》)
最初学习书法,家人就交待我说,你先老老实实地把唐楷好好练上一个遍,而且最好以欧、颜、柳的碑刻入手,为什么要从碑刻入手当时不明白,就只管照着临。到看了上两节中启功老先生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大致有了点眉目。学碑大致更利于掌握结构,学帖则更利于掌握运笔,结构不立,再好的笔画也写不出来好字。但这并不是“碑学”和“帖学”真正区别的原因。真正有这两种分野的原因启功老先生另有一诗作注解,就是《论书绝句》的第三十首,原诗如下:
铭石庄严简札遒,方圆水乳费探求。萧梁元魏先河在,结穴遥归大小欧。
我们逐句解释一下。
第一句,铭石庄严,铭刻和石碑上的字非常庄严端正。简札遒,来往书简和书札上的字非常遒劲放纵。
第二句,方圆水乳,字画的平直方正与圆融贯通,费探求,花费力气去探求。
第三句,萧梁元魏,萧梁,代指南朝,元魏,代指北朝,先河在,指已有能将方圆笔势交融在一起的书法家,比如南朝的萧憺,北方的刁遵、敬显君等在刻成方笔的时代中,就属于刻法圆美者,其实这是指南北朝时期,书法已经有了方圆的过渡。
第四句,结穴,风水学用语,其实是指龙脉所在,这里指事情的源头或归结处,遥归大小欧,最终归结到大小欧阳(欧阳询、欧阳通父子)。
结论很清楚,六朝书法,直到大小欧阳,就是父亲欧阳询,儿子欧阳通,这两个唐楷大家手里,才真正融会贯通。
(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
碑刻、墓志铭且不说,一定是端正庄严的,就算门额、对联、手板、名刺这些书法应用的具体场合,大都以楷书为宜,为什么呢,就是使看这些字的人,一望就能认识,并且能明白他的意思,收到昭告的效果。
启功老先生在注释里举例说:如果有人在自家的门前贴个纸条,上书“闲人免进”,如果用甲骨文,或者今草章草书写,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懂,也就收不到效果了。这也就是碑刻、铭文这一类书法应用为什么要庄严的原因。
文人交往的书札简帖呢,对,只需要互相看到的两个人明白就可以了,甚至还有的故意加点密码,为了保密,因此,就不需要那么庄重端正,于是,有了简札书帖与碑刻的区别。
当然了,唐太宗曾以行书入碑,这是因为他不管别人识得识不得。武则天以草书入碑(指的是缑山《升仙太子碑》),碑文因为是说张宗昌乃是仙人王子乔的后代,张宗昌是谁,是武则天的面首,啥是面首,面首是供贵夫人玩弄的美男子。因此,那样的碑文内容并不需要更多的人知晓,因此是草书。
由上大致可知,碑铭所以端正庄严是为了更多的让人知道内容,帖札之所以遒劲放纵是因为传递的内容不需要更多的人知晓。而同一个人,是可以写出来碑刻一样的方正字,也可以写出来书札一样的行草字的。不必一定要区别“碑学”与“帖学”。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