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别被骗了,白银在明朝才成法定主币,普通人可能至死都没见过!

文/袁载誉 写 图/袁载誉 绘

由于古代中国,是缺乏银子的国家,银子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一般都是用作储备之需,很少在普通市场上流通。

除非是朝代交替的时候,民众出于财产保值的需求,才开始流通银子,但是国家一旦安定下来,朝廷就会打压市场上的银子的流通,维持铜钱的主币地位,虽然此时富人间的交易都更愿意使用白银。

所以许多平民老百姓到死都没见过银子长什么样子。

以明朝为例子,根据万历年间修订的明朝行政法规大全《大明会典》记载: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罪,告发者、就以其物给赏,若有以金银易钞者听(严惩),凡商税课、钱(铜钱)钞(宝钞-其实就是桑树的第二层皮,某种意义上的纸币)兼收。

可见,明朝初年的时候,明朝也一度禁止金银进入流通市场的,甚至发行过官方的纸币来流通,并以税收的方式,确保铜钱与宝钞的货币地位。

但到了明朝中期的时候,这一政策开始松动,由于从宋元开始,中国对外贸易就非常频繁,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利益集团。

明朝立国的时候,出于商人贱位的思想,他们不敢有所作为,毕竟面对着强势的皇帝,说不定就把小命丢了。

但他们却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打心眼里的抵制宝钞,在他们看来,宝钞就是一张纸,这是朱家王朝对自己的一种剥削。

所以,在洪武末年的时候,在商人集团的引导下,民间开始自发的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在商人的推波助澜下,大明的宝钞制度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

到了天顺皇帝朱祁镇的时候,“弛用银之禁”,试图打压白银流通,重新整顿宝钞以及铜钱的货币地,无奈“朝野率皆用银”,而放弃了。

这事从侧面也能够看出,当时的东南沿海的政治集团已经能把触角延伸到朝堂之上,并有左右政事的能力了。

成化年间,出于当时的大环境,明朝中央出现了“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而一权之以银”的声音,政府出面,确立银本位的新货币体系,抛弃中国沿用千年的铜本位。

在这一声音的影响下,中央政府慢慢开始出台政策,接受银子作为主要货币的现实,嘉隆一朝的时候,在民间,银子几乎完全取代了铜钱主币的地位,铜钱沦为一种货币补充。

随着,银子成为了主流的货币,民间以及国家都开始需要大量的银子,在硬性需求的要求下,隆庆帝响应民间的要求。

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广东澳门的开港,希望借助外来的银子,来缓解国内的银子紧缺局势,甚至出台了明确的以赋役折银的税收方式,来保护银子的合法货币地位。

随着闭关锁国的松口,大量的白银开始涌入中国,中国的商品开始畅销海外,西方殖民者为此甚至抛弃了他们一直坚持的金本位思想(我们中国商品受欢迎,百姓喜欢银子嘛!)。

也开始接受中国的银本位,可以说,明朝确立了全球经济近代化以来银本位为主的货币体系。

在那段时间里,法国学者皮埃尔•肖努认为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甚至有个叫谢和耐的学者认为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国。

俗话说,量的积累促进质的变化,随着银子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的现实,由张居正作为改革家在全国颁布《清丈条例》点燃了质变点。

这条法规,彻底把中国的税收体制从以实物和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的财政体系全面转型,中国到这个时候全面进入了白银时代,银本位的货币体系,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终得确立。

随着中国税收体制的变革,某种程度上中国已渐渐不再依靠单一农业税赋来维系国家,商业税收比重逐年上升,中国可以说的上是一只脚踏进了近代化的大门,不比西方国家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进入了自我更新的转折点或者说质变的关键期,无奈就在中国经济即将踏入近代化的时候,中国政局崩溃,中国发展的好苗头被野蛮的强行掐灭。

补充:明朝之前,中国的白银一直都垄断在上层阶级手中,普通老百姓所接触的一直都是铜钱,政府也是严禁用白银做货币流通的,所以别轻信电视剧。

:mikiopp

这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若有不妥,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万分感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