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是美国人眼中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毛主席都为他的牺牲惋惜

他曾多次在中日会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远征缅甸时也曾以一师之力血战4倍日敌并大获全胜。蒋中正赞誉他是“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美国总统称赞他是同盟军之优良楷模。当他阵亡时,毛泽东、周恩来都为他题诗以表惋惜。他就是美国人眼中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攻,自号海鸥,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抗战期间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昆仑关会战等著名战役,胜绩颇丰。1942年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其作战之英勇与指挥之卓越又深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赏识,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24年,还是安徽公学高中部学生的戴炳阳便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看到祖国动荡的他内心极其悲伤。因此,为了表现自己“镇狂飙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志向,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安澜”。从此,“戴安澜”的名字随着他的仕途发展而逐渐闻名世人。

1933年,面对进犯长城的狰狞日寇,戴安澜便在古北口战场打败了来犯之敌。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身为旅长的他率部攻陶墩、取朱庄、血战郭里集,打退了台儿庄的来犯之敌。徐州会战时,更是率部与日敌激战于中艾山4天4夜,毙敌无数。在武汉会战中,他也是胜绩颇丰。

因为战功卓著与指挥优越,1939年1月5日,年纪轻轻的戴安澜便接替杜聿明成为第200师的少将师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师长的职位对于戴安澜这位畏敌如虎的将军来说有些屈才,但其实第200师是当时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国家将仅有的最强军之师交与戴安澜,可见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戴安澜的能力已经近乎无可挑剔了。

此后,戴安澜率部陆续参加随枣会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不断收获胜利的果实。虽然昆仑关战役中可以说和日军打成了平手,但此时,戴在他头上的胜利光环,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追赶得上了。

昆仑关战役结束时,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战死前在日记中写道:“帝国皇军第五师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而这支军队,便是指戴安澜的第200师!

1942年,戴安澜率部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2月,为掩护英缅军撤退,他在蒋介石面前立下军令状:“誓守东瓜,以扬国威!”战前,他向全师表明自己决死御敌之心,言语之豪迈深深触动了这支英雄一般的部队。最后,戴安澜身先士卒,带领200师众将士以区区步兵之力英勇抵御日军的陆空立体进攻,以坚守12天、歼敌5000余的战果胜利地完成了阻敌任务。

东瓜保卫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主动撤退而结束,而不是以被动撤退而告终。戴安澜在东瓜保卫战中以孤军阻敌的事迹在当时的舆论中传为佳话。英国《泰晤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然而,瞬息万变的战场并不会因为戴安澜等战将的胜利而一路吹响着中国军队胜利的号角。相反,中国远征军和英缅军的盟军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失败。

但是,就是在这种大溃败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局势中,戴安澜依旧在日军的迂回包抄下取得了棠吉之战的胜利。他的胜绩因此激励了沮丧撤退中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他的名字也再次出现在了中、美、英三国的报纸中。就连毛泽东都禁不住挽联赞叹:“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可见,戴安澜在那个时候,几乎成为了一个胜利的标志!

可惜的是,英雄总归有迟暮之时,就连戴安澜这种优秀的战将也不例外。1942年5月18日,大势已去,戴安澜在率部撤退回国的途中被埋伏的日军击伤胸腹部,并于同月26日下午5时因伤重去世,享年38岁。

可怜一代猛将,在牺牲之时竟没有一个棺材运送,马革裹尸。毛泽东诗曰:“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未违。”这或许是对这位英雄最好的歌颂和安慰吧。

@夏连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