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世居涿郡,家中颇有庄田,平素以卖酒、杀猪为生,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无什么靠山和后台,也就一个小地主。平日里接触的大多是乡里乡亲,终日与平民阶层打交道。张飞的文化修养也不高,说起话来既不像刘备那样整天顾忌自己汉室宗亲的出身,也不像诸葛亮那样咬文嚼字,而是简单直白,有啥说啥。办起事来更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这种性格特征使他没有变成诸葛亮那样的“神”,也不是关羽那样的“圣”,而是普罗大众最易接受的“人”,一个有血有肉、受人尊重的凡人。
在张飞身上,除了“胡”、“细”这些特质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趣。张飞可谓是小说中的第一“趣人”。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多次,随便举出几个例子便足以为论。
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投靠荆州刘表后,刘表将其安排驻扎在荆州的北大门新野。在这里刘备巧遇化名单福的徐庶,打败了进犯的曹仁、李典等人。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将徐庶的母亲软禁,逼得徐庶离开刘备前往许都。临行之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兴奋不已,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求贤。第一次并未见到诸葛亮,张飞就催着刘备回新野。归途中,刘备遇见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纵论了一番天下大势,又说就算刘备请出诸葛亮也无济于事,难以平定乾坤。刘备请崔州平协助自己,又遭到拒绝。等崔州平走后,张飞忍不住来了一句“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见三十七回),这话说得非常有趣。崔州平既然无心投靠,又何必在大哥刘备面前夸夸其谈,还泼刘备冷水。这让张飞非常不爽,一时情急,快人快语的特点就展现出来了。
回到新野没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已回家中,立即备马出发。张飞又憋不住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一路上大雪纷飞,张飞又说:“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这番话甚为精妙,非常有趣。李贽在夹评中不禁写道:“老张快人……佛,张活佛。”诸葛亮有什么本事,张飞不知道,刘备其实也不知道。刘备从徐庶、司马徽等人口中认定诸葛亮是一位奇才,决心求贤。对于张飞而言,自己的哥哥刘备贵为汉室宗亲,屈尊拜访一位不知底细的村夫,是一件跌份的事情。因此,张飞担心刘备“空劳神思”,白跑一趟,故而出言相劝。虽说是快人快语,但对刘备的关心亦溢于言表。
刘备来到诸葛亮的草庐,看到“诸葛先生”,上前施礼,却不想这位“诸葛先生”并非诸葛亮,而是其弟诸葛均。诸葛均说哥哥与崔州平外出闲游。刘备满脸遗憾,张飞很不耐烦,却又不便发作,以“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风雪甚紧,不如早归”劝说刘备回新野。回到新野之后,张飞又表示:“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见第三十八回)话语虽然粗鲁,但道出了张飞的心声:“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说穿了还是在替刘备着急,担心刘备所托非人。一个公认的莽汉却能以各种话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读来煞是有趣。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来了诸葛亮,并以“师礼待之”(见第三十九回),让张飞非常不快。张飞说:“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这个反应很自然,也很准确。读者看着也揪心,到底诸葛亮什么时候才能展露自己的真才实学,让张飞心服口服,成为读者心中最大的一个问号。即便刘备表示“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既不能消除张飞的疑虑,也无法打消读者的担忧。
不久,曹操派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而来。张飞对关羽说:“可着孔明前去迎敌便了。”等刘备询问张飞、关羽如何迎敌之时,张飞口出妙语:“哥哥何不使‘水’去?”刘备说过“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吗,张飞就让刘备派“水”去迎敌。刘备让诸葛亮调度军队,张飞又偷偷对关羽说“且听令去,看他如何调度。”这一系列的言语,尽显张飞之“趣”:不看好诸葛亮,但又对战事极为关注,并没有一开始就胡来,而是先看看诸葛亮的调度能力如何。这里既有张飞的“粗”,也有其“细”的一面。
诸葛亮安排关羽在豫山埋伏,张飞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赵云为前部诱敌,关平及刘封放火。诸葛亮做部署时,张飞一言不发。等部署完毕之后,张飞并没有对这个部署提出质疑,而是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也显示出张飞的有趣之处。运筹帷幄不是张飞的强项,自己不便搅和。阵前杀敌才是张飞对于别人能力的检验。因此,他才会对诸葛亮安坐县城进行嘲讽。这是张飞的“胡”。但这“胡”中自有张飞自己的道理。话说得实在是有趣得很。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张飞心服口服。立即对关羽说:“孔明真英杰也!”见到诸葛亮后再无轻视之意,立即“下马,拜伏于车前”,豪爽、直率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大闹长坂桥“是张飞的得意之作。“闹”是画龙点睛,而在此前后的两个细节却是神来之笔。
张飞来到长坂桥前,对面局势混乱,曹操的数万大军随时都会蜂拥而至,张飞的二十多人根本无法抵挡。张飞“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见第四十一回)。曹军将领文聘来到长坂桥前,见张飞横矛立马立于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后,便勒住马,不敢近前”(见第四十二回)。不久,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人赶到,也不敢上前,“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这个突如其来的细节让读者震惊不已。这个莽汉怎么突然变得足智多谋了?这是一“趣”。曹军将领狐疑不定,不敢向前。这是二“趣”。这个计策为什么会成功,我曾经谈过,这是张飞利用对手对自己行事作风所产生的习惯性思维急中生智想出来的。千钧一发之际,张飞还能想出如此妙计,不但出人意料,这让读者对张飞产生了更多的敬佩之情。
张飞在长坂桥前大吼一声,吓得曹军落荒而逃,这是张飞细致、勇猛的表现,但过后不久,让人觉得捧腹的“趣事”又出现了。
张飞见曹军败走,“速唤回原随二十余骑,摘去马尾树枝,令将桥梁拆断,然后回马来见玄德,具言断桥一事”。在张飞看来,自己施巧计迷惑了曹军,一声吼吓退了敌人,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还要将“桥梁拆断”,防止曹军卷土重来。想法是对的,但做法却是错的。刘备哭笑不得地说:“曹操多谋。汝不合拆断桥梁,彼必追至矣……若不断桥,彼恐有埋伏,不敢进兵;今拆断了桥,彼料我无军而怯,必来追赶。彼有百万之众,虽涉江、汉,可填而过,岂惧一桥之断耶?”粗中有细、勇冠三军、虎头蛇尾……张飞所有的性格特点都在此处得到了体现,是最为传神的一笔。
还有张飞在徐州设计生擒刘岱之后,得意忘形,又向刘备献计偷袭曹操,结果被曹操杀得大败,自己只能独自逃走。在巴郡智擒严颜、在汉中数败张郃,虽都是“细”的表现,但其故事情节都非常生动,让读者看后觉得非常有趣。这个“趣”的特质在小说中可谓独此一家,别无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