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嗜杀成性的朱元璋为何还获得人们的拥戴?更替百姓着想,受万民拥戴的朱元璋为什么名声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自己的才干与努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朝代。但是他们二人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出身贫寒;一个以善待功臣出名,一个以扫灭功臣出名;一个宽厚仁慈,一个严厉苛刻。朱元璋嗜杀成性,为何还获得人们的拥戴?受万民拥戴的朱元璋为什么名声不如赵匡胤?

众所周知,在大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稳固政权根基,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用尽了残忍的手段,在肃清朝野上下的同时,也巩固了皇权。据《明史》记载,单是死在朱元璋手下的官吏,就多达近十五万人,这其中,大部分人还是因为株连的刑罚而殒命,可谓是无辜至极。并且,在朱元璋看来,刑罚就不存在什么残忍一说,只要能够惩处罪犯,凌迟剥皮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因此,朱元璋也被后世之人冠以了“嗜杀成性”的评价。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朱元璋一生杀气盈身,动不动就搞凌迟剥皮或是株连九族的刑罚,如此暴戾之君主,为什么还获得了天下百姓一致的认可和拥戴呢?不仅如此,甚至正是因为朱元璋嗜杀成性的性格,也使得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收获了民心所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认真读过洪武年间史料的亲们,应该对朱元璋杀的官吏都不陌生吧?没错,死在朱元璋手中的官吏,要么是对皇权造成了严重威胁的一类,比如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要么就是那些个贪官污吏。根据洪武年间的规定,官吏但凡贪墨六十两以上者,就要被问罪处死。这是因为朱元璋早年间本就是贫苦出身,恨极了那些个只顾贪财为自己谋取利益,而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官员。因此,在其登基之后,自然对官吏贪墨的行为恨之入骨,这才做出了如此狠厉决绝的惩罚措施。

当然了,凡事有利有弊,尽管朱元璋严惩贪墨的行为,搞得朝廷一时间人心惶惶,但却始终没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反倒使得贪污腐败的官吏愈发横行无忌。不过,在百姓看来,朱元璋斩杀贪官污吏的人数高达十五万人,就是在为天下万民谋福利的一种行为,如此一来,尽管朱元璋嗜杀成性,百姓拥戴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想着恨他呢?

其次,朱元璋身为皇帝,却做到了朝政大小事无巨细,都要由他过问处理的地步。自打丞相制度被他废除,全国各地的政务奏章,都必须由他一人来进行批阅,还得给出合适的意见。此外,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他还专门在宫中开垦了几亩田地,自己种植果蔬,餐桌上也没有什么山珍海味,粗茶淡饭就是这位九五之尊的日常。因此,如此爱民如子,辛勤工作的皇帝,名声一旦传到了民间,自然会拉拢大量的民心,获得百姓的拥戴了。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比赵匡胤更替百姓着想的开国皇帝呢?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先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那就是古代的主要阶级,有人说古代主要阶级很简单啊,不就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吗?其实不然,古代主要的阶级应该分为三层,最上层是君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层是文臣武将豪强地主皇亲国戚等,可以说他们是管理阶级,然后就是最底层是工农商,也就是平民阶级。

三个阶级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利益追求,统治阶级要控制江山,维持社稷,希望江山永固,皇权永远抓在他及他的子孙手上 ;管理阶级是替统治阶级管理江山,管理天下万民的,他们希望能有更大的管理权,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平民阶级则负责生产,是被剥削的阶级,只求能吃饱饭。

那么这三个阶级,哪两个阶级走到一起,目的一致才能江山永固,繁荣发展呢?表面上看来是统治阶级和管理阶级走得最近,可实际上统治阶级应该和平民阶级目的一直,利益一致,才是最好的。因为只有平民阶级能获得一定财富、利益,能活得下去,皇帝的位置才能坐得最稳。可是往往皇帝离不开管理阶级来替他打理江山,所以绝大多数的帝王都在依靠管理阶级,真正依靠平民阶级的皇帝那是少之又少。

而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特立独行的,希望能将天下财富利益向平民阶级倾斜的皇帝,他给官员们的工资不高,可是给老百姓却提供了很好的待遇,诸如免税、低税等政策,诸如杀贪官,诸如兴修水利等等。

苦大仇深出生的朱元璋,是最替老百姓考虑的一个开国皇帝,在这点上,他比刘邦做的还要好。虽然他的低薪政策最终对大明江山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为官员薪水不够,就即便是有杀头的风险也要去贪。最终天下无官不贪,各个都成了危害大明江山,为害百姓利益的蛀虫。

可是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就是想让更多的利益向平民百姓倾斜。而通过领导农民起义坐上皇位的朱元璋也知道,如果得不到平民阶级的支持,平民阶级活不下去的话,他的江山是坐不稳的。

而赵匡胤的皇帝位置,不是靠领导农民起义得来的,是靠其他将领的拥戴,然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的皇帝位置来得更容易,同时丢掉的可能性也更大,因为自打唐末以来,还真就是谁有军权谁就能坐江山,今天那些将领能拥戴赵匡胤做皇帝,明天也有可能拥戴别人做皇帝。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选择了利益交换。杯酒释兵权说白了就是一场利益交换,赵匡胤通过和平的手段从手下大将中将军权给收了回来,同时又得让出利益给这些大将们,那就是对他们贪污腐败持放纵的态度,也就是说只要你们这些将领交出兵权,我赵匡胤就给你们这些将军及你们的后人们永远的富贵。

将军们觉得这个买卖划算,因为他们知道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的风险很大,可是不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的话,他们的兵权迟早会被赵匡胤给收上去,他们带兵打战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富贵荣华,现在赵匡胤愿意给他们富贵荣华,又何必再去干黄袍加身这种随时掉脑袋的事?

于是赵匡胤的大将们,各个失去了兵权,却各个都成了超级腐败份子,甚至很多原本清廉的将军,为了不被赵匡胤所疑心,而选择了贪污腐化,诸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员仁将,虽作战勇猛,但一向重义轻利,可杯酒释兵权后便声色犬马、大肆敛财。《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这完全就是如王翦、萧何一般,为了不让君王疑心而选择了“自污”。

还有王全斌,为人素来“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可是,“杯酒释兵权”后,他竟像换了个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带头,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显然王全斌也是自污以求保命。能做将军的,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没有点政治觉悟的怎么可能做官,被提升是吧?

可是赵匡胤对武将们依然不放心,为了获得支持,赵匡胤决定扶持文官的壮大,他们给予了文武官员们很好的待遇,还让文官掌兵,刻意贬低武将的地位,然后为了讨好文官阶级,在临死还告诉后世为皇帝的子孙们,不许杀文官。赵匡胤此举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北宋南宋三百多年,就没发生影响极大的文官武将造反的事情。

可是赵匡胤文臣武将这些管理阶级的利益照顾到了,却从未想过去照顾老百姓的利益,他是最不替老百姓考虑的开国皇帝,一般一个朝代开国时,就知道土地兼并才是王朝走向末路的最根本原因,可是宋朝一开始就不抑制土地兼并,殊不知失去土地的农民,是会活不下去的。

当然了幸好宋朝工商业发达,不然以宋朝土地兼并严重的程度,早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可即便其土地兼并严重,宋朝也依然起义不断。有意思的是,宋朝对待起义首领依然是让利的收服手段,也就是招安,许以起义首领高官厚禄,然后招安后又将起义部队拉去送死,这招倒是高明。

“不杀文官”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事儿,后世的史学家一直评价非常之高。殊不知万事过犹不及,文官犯了政治错误,或说话触怒了皇帝,这个不杀自然是好。但要是严重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呢?武将交出兵权,就让他去享受良田美宅,可若他在地方上欺压百姓、祸害一方呢?

所以有有时候对文官武将的优待,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厚道,当文官武将和老百姓发生利益冲突时,赵匡胤往往会站在文官武将的一边。诸如宋朝不杀文官,可不是不杀普通人。不仅杀,而且杀的比唐朝汉朝更加残酷。“凌迟处死”就起源于宋朝。有个名叫王继勋的武将,是彰德军节度使王饶之子,王皇后的胞弟。据《宋史·王继勋传》记载,这位国舅爷性情残暴,是个贪财渔色、“专以脔割奴婢为乐”的食人魔王。

恶行暴露后,赵匡胤对王继勋判决得挺狠:“削夺官爵,勒归私邸。仍令甲士守之。俄又配流登州。”但最终处理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王继勋还在流放的途中,又被任命为右监门率府副率。因为有恃无恐,王继勋到了洛阳做官后,开始吃人:“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以致人贩子和棺材铺商人日夜出入王继勋府中,门庭若市。据统计,直到太宗在位王继勋被处死时,仅在开宝六年到太平兴国二年这短短的5年时间里,王继勋前后亲手杀掉和吃掉的奴婢就多达100多人。

还有个叫李汉超的将军,他强抢民女,女子的父亲进京告状,赵匡胤竟对这老农说,你家里那么穷,现在你女儿能嫁个将军,还有什么不知足的?骂了老农一顿后,又将李汉超叫到京城,让他注意影响,然后还赏了他白金3000缗。

几年前有学者说如果他穿越的话,最喜欢去的就是宋朝。如果我是他,我也喜欢去宋朝,因为宋朝最尊重文人,只要是有点名气的文人,都给官做,俸禄那叫一个高,然后做官了,就可以随意兼并土地、营建豪宅、蓄养奴婢,同时又不用认真做官,为百姓谋福祉。还有言论自由,批评朝政批评皇帝都行,保证不杀头,真把皇帝惹毛了就把你从中央贬到地方当县令,继续作威作福,做土皇帝。有机会还能亲自去指挥打一战,对着地图瞎比划就能调动千军万马,打输了死个万把人丢上几个城池也不会被处罚。这种日子谁不想过呢?

只可惜我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不想去宋朝,因为大宋的普通百姓,说不定哪天房子土地就被当官的给抢了,说不定哪天妻子女儿就被人霸占了,交上去的税,都被文人花到妓院花去风花雪月去了。哪天打战了,被送上战场后,被个不通军事的文官瞎指挥,就有可能丢掉性命。活不下去了,要造反,然后还有被“凌迟处死”的可能。好不容易活了下来,金人、蒙古人又打来了,政府不抵抗就跑了,留下你全家被烧杀抢掠。

所以说赵匡胤一登基,就选择了走捷径,用妥协的办法换取他皇帝位置的稳固,然后根本上就在大的政策上替百姓想过。然后宋朝的皇帝们也继承了他,喜欢妥协的毛病,对金人妥协,苟且偷生,将北方无数百姓丢弃,以至于惨遭异族屠戮。建立南宋后,也未想励精图治,而是依然向文官妥协,向武将妥协,任由他们贪污腐化,横征暴敛。

本来南宋有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因为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让其的社会矛盾没那么厉害,而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又研究出了精良的火器和精准度很高的罗盘,如果统治集团不是那么不思进取,管理阶级不是那么腐败无能,完全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拓张海权,通过走海路偷袭金朝或元朝的大后方,保住半壁江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可惜的是南宋竟然连海军也不是大元的对手。最终因宋朝错误的国策,让汉人的江山第一次被异族所全部占据,汉人成为了低贱的四等人,任人宰割。

总之一句话,朱元璋是最为百姓着想的开国皇帝,这点不知道比赵匡胤强多少。可是朱元璋的名声就没赵匡胤那么好,为什么呢?因为舆论权掌控在文人手里,文人自然喜欢赵匡胤,而不喜欢朱元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