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论关羽之刺及刺

关羽是怎么杀颜良的,或者说取其首级立大功的。按三国志上的说法‘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当然这在现在认为是最准确,最可靠的。三国演义上写道‘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

两相比较,演义之说完全是三国志版本的想象发挥,为了保留原版居然写到‘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大青龙刀居然是用来‘刺’,而且是手起一刀,只一下ko颜良。且先不论颜良‘绣袍金甲,持刀立马’,大刀往哪里刺,怎么刺得进去,金甲不光是为了好看的哦(绣袍或许是),关羽之刀不是曹操刺董卓的七宝刀,用来刺是没多大威力的。

显然,陈寿三国志中之‘刺’绝不是罗贯中演义中那一刀刺,陈寿语言概括能力很强,‘於万众之中’用‘刺’来形容最好(仅从语文角度),后有补充‘斩其首还’,值得一提的是,军队作战勇猛胜败绝对不是演义中那将领单条之说,那方获胜那方武将挑赢简直是放屁之说,害人不浅,逼着后人非得来个‘一吕二马三赵云。。。’之类,从历史战争实际来讲不攻自破,不然孙子还写十三篇干什么。颜良之勇贯三军也许指他指挥作战勇猛,能打一些无埋伏,无偷袭之硬碰硬之战,并不是单指其单条能力有多强,大将不是靠单条选拔的,比如:周瑜,陆逊。关羽突袭而来,应该说颜良是心理准备不足,羽之力大势猛,他俩应该至少交手了几回合的,只不过关羽准备充分,颜良又未见过如此场面气势(心里大大吃惊),临敌忘其技,没发挥出正常水平(大打折扣)。[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体育比赛中的爆冷,黑马,都是强者没发挥出水平(02世界杯之法国),弱者超水平至少是满水平发挥(04年欧洲杯之希腊)。]况且关羽水平本身是强,所以应该是十合之内将胆战心惊的颜良打败(不管最后一招是劈还是刺),不大可能是演义上罗贯中所理解的那一刀刺。

刺之深意,其解有多。按罗贯中演义之说法的话,那刺客就是拿刀或者剑刺别人一下的人,就一下,没有回合,激烈搏击。孙策被刺死也就是最多是三个人一人捅一下,没有反抗搏斗。但罗之演义切上演了殊死搏杀,看来不是罗不知其刺有多意,而是被语言概括能力很强的陈寿所误导,想那‘於万众之中’,来‘刺’,那必然是上去了就一下。难道关羽与颜良就算打了几十回合 ,斩其首回就不叫‘刺’了吗,(况且高手过招,十来回合不过电光火石一瞬间,不信的话你看奥运会击剑 ,每剑快得你都要看慢镜,或者去看李小龙的电影)只要‘於万众之中’,想必还是会形容为‘刺’,为什么这样形容关键在于‘於万众之中’---- 斩其首还,而不在于关羽上去和颜良打了几下,只要是提刀进去,提头出来,就叫刺了,至少陈寿是这么想的---当然大前提是---‘於万众之中’

陈寿误导了罗贯中,也误导了古今之人,直线似思维将我们带到了这个误区,致使许多人对颜良关羽武艺争论不休(仔细一想,不结合实际,有意义吗)

回到历史,排除误区有三点:

一。不能望文生义,简单思维(‘刺’就一个动作)

二。要有正确的观点,认识。(将领单条一定厉害第一)

三。严肃认真的态度 (战斗胜负就是武将单条)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