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以诗文而名的盛唐宰相——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唐朝诗人苏颋,对那些繁缛礼俗十分厌恶,但他父亲是个大官,所以苏颋从小失去了父亲的欢心,有时父母便将他赶到马棚里去,让他和马夫们住在一起。马棚里的居住条件实在太苦,除了搁置几张木板床,一张破桌,就是一副炉灶,到了晚上还没有灯烛,对于一个读书写字的孩子是太不适宜了。所以,几个年长的马夫,总劝他还是听从老爷的训导,回到书房里去住。苏颋却说:"在这里,我如鱼得水,舒畅欢快,如出了笼子的小鸟,正可享受自由的天地,为什么还要飞进笼子呢?环境困苦,正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优越的条件,倒常常让人消磨志气。"于是,他白天坐在破桌边读书写字,晚上,当马夫们辛苦了一天,渐渐睡去后,他就坐到炉灶旁,就着炉火中的剩余柴火的光读书。时间略长,火光渐渐暗了,他就把嘴对着灶口,把火吹得亮一些,继续读书。再暗、就用吹火棍把灰烬拨开,把下边的柴火翻上来,再用嘴吹着,直到炉膛里的火全部熄灭,才停止读书。他就是这样刻苦读书的。

唐朝人苏颋,他的父亲官至尚书右仆射,许国公,富贵之家,使用烛火不应当有问题。但是苏少年不受父亲钟爱,他便常常与仆人们生活在一起,晚上念书,没有灯烛照。他又喜好学习,而且天资聪明,千余字的文章读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他为了晚上学习,就到厩棚灶房,用炉膛里的火光照明。炉膛的火常被灰盖住,他就时时用嘴吹气,使火燃烧得旺一点。经历了这样的苦学,他文才出众,写出的文章雄厚有力。宰相张九龄常谈他的文卷,向同事介绍说:苏胆识过人,真是文坛上的"雄帅"。苏20岁中进士,不久供职中书舍人,专为皇帝起草文诰。他的上司中书令李矫感叹地说:"苏文思如泉涌,我是比不过他的。"唐玄宗清除太平公主势力时,诏书大多出于他的手笔。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文字,多予关怀。有一年中秋节夜晚,苏在宫中值班,玄宗赐宴诸学士赏月。当时天高无云,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苏说:月光可爱,何必再点灯蜡。玄宗听了,立刻下命撤灯蜡。苏累经升迁,官至宰相,与名相宋璟亲密合作。宋璟为人刚直,遇事果敢裁决,往往不和苏商议。苏并不认为这是看不起他,而是顾全大局,让宋璟发挥他的长处。宋璟在宋玄宗面前奏事,被玄宗问得答不出来时,苏使加申述,使玄宗乐于采纳他们的建议,感动得宋璟感叹地说他"尽公不顾私"。

李白年轻时到成都,曾去谒见当时做益州长史的苏颋。苏颋非常欣赏李白,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引)

苏颋这个人小时候就很聪明,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此等能力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但是苏颋并没有仗着这份天赋就松懈学业,反而更加的努力读书。苏颋的读书故事其实也丝毫不逊色于匡衡凿壁偷光,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三中有着一段话: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又患无灯烛,常于马厩灶中,旋吹火光,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后至相位。

大概就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苏颋的父亲不喜欢他,所以说吃穿住什么的都被忽视了,常常和家里的奴仆们住在一起。但是苏颋又喜好学习,一学起来就不知道疲惫,到了晚上,天黑了,没有灯光,苏颋就跑到马棚里的炉灶旁边,扒开表面上的那层炉灰,不停地吹,于是有微弱的还没有燃尽的火光,他就利用这样的火光,照着书来读。这可比凿壁偷光辛苦多了,那好歹是真正的灯火光,利用此光,再怎么也要亮些。用炉灶里烧剩下的余光来照明,那光其实是非常微弱的。且面上的炉灰被扒开之后,剩下的点点余光也就消失得更快了。

有时候,家里的仆人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劝他听从老爷的训导,回到书房里去住,但是,苏颋傲气,不喜欢繁文缛节就是不喜欢,任其父亲怎么逼他,就是不想学,他直接反驳说道:在这里,我如鱼得水,舒畅欢快,如出了笼子的小鸟,正可享受自由的天地,为什么还要飞进笼子呢?环境困苦,正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优越的条件,倒常常让人消磨志气。而且苏颋这个孩子还是挺在意大人们的感受的,他和奴仆们一起住在马棚,马夫们辛苦了一天睡下之后,苏颋才爬起来读书,不打扰他人。

开元四年,苏颋担任宰相,与宋璟一起执政,朝堂上,文官之间总有分歧和吵闹,加上宋璟为人刚正,对很多政务断然裁决,这样的人是不大好相处的,很容易得罪人,但是苏颋并没有与宋璟置气,反而是十分谦让,力求和谐,对宋璟提出的意见,也是尽心尽力地分析利弊,有时候,宋璟在玄宗面前回答不出其刁难的问题时,苏颋也会默默解围。宋璟对他也是大力评价:我与苏氏父子,前后同时为相,苏仆射(苏瑰)宽厚长者,乃是国器。然而在对朝政提出建议以及处理政务的精敏程度方面,苏颋胜过他的父亲。就是说苏颋的父亲其实也是做过宰相的,而且和宋璟同时为官,但是相对于他的父亲,宋璟对苏颋的评价比较高。

苏颋为人宽厚,能用和平解决的事情绝不动用武力,那时候青海有一个部落的酋长叫苴院,他勾结吐蕃,想入侵唐朝,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粮食,派间谍去益州探查情况,被苏颋抓住。按常理来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先把奸细给杀了,然后上报朝廷,请求出兵直接攻打苴院,当时益州的官吏们也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劝苏颋,但是苏颋却硬是扛着压力,将奸细给放了,让其带回了一封给苴院的信:不要这么做!短短的一句话,仅仅是一个将间谍送还的举动,却让苴院再也没有动过入侵唐朝领土的意图。

苏颋为政期间,勤勤恳恳,不拉帮结派,后世有柳芳对其高度评价: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可见其虽无大功,却是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形象植入了人们的心中。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赐谥文宪。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