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祥,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出生,为康熙皇帝第13子,少时既工于翰墨又精于骑射,挥毫书画曾令群臣赞叹,手刃猛虎也令见者佩服,因而颇得康熙帝喜爱,常常随侍左右,眼界得以远超同龄人,为日后处理政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可惜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9年)开始,由于废太子事件的波及,胤祥逐渐被冷落,以至到康熙离世时既无重用也无受封。在这一时期,胤祥的心性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对政治权力的残酷有所认识。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四皇子胤禛继位,胤祥第二天就被封为和硕怡亲王,随后又出任议政大臣,协助处理重要政务。二人的情谊,还要从小时候说起。胤禛受命教授胤祥算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这个弟弟有了极深的情感基础,长大后还时常有书信往来和诗赋应和。
由此看来,雍正对怡亲王不但有长兄之爱还有知遇之恩,胤祥自然是竭尽全力以报君恩。众所周知,雍正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就在去世的前两天还在“照常办事”。作为皇帝最忠心的肱股之臣,胤祥不但身兼数职、总揽天下大事,还得时时关心四哥的衣食住行,工作量绝不在雍正之下,可谓是整个清朝最辛苦的王爷。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成为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在此之前,胤祥曾前往清西陵为皇帝勘选陵址,雍正帝对选定的万年吉地十分满意,遂决定将陵寝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予胤祥,这本是几辈子都求不来的好事,谦恭的胤祥听后却惊悚色变,惶惧固辞。或许是因为早年大起大落的人生,胤祥始终牢记自己臣子的身份,丝毫不敢逾越,于是他在60多里外的涞水县找到一处墓地,再三恳请皇帝准许自己葬在此处。
经过数次上疏,雍正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这位亲王竟欣喜若狂,立即派遣侍卫前往涞水取土。数日后侍卫回来,胤祥立马取土一块捧而吞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45岁的胤祥已白发斑斑,并因积劳成疾去世,雍正皇帝悲痛万分,不但亲发上谕为胤祥素服一月,加谥号“贤”,另赐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雍正皇帝还嫌不够,最后又下旨恢复胤祥原名(胤禛称帝后其兄弟名字的首字均由“胤”改为“允”),以示其功劳卓著,这也是清朝唯一臣子不避皇帝讳的事例。
值得一提的是,胤祥生前留下遗命,称只带巾帕、香囊之物下葬,雍正帝遂把自己擦拭血泪的巾帕随其入葬,以示永诀之意。对于这位谦恭一生的弟弟,雍正皇帝决定违背他的意愿,为其兴建了清代最大的亲王陵寝,超越了所有亲王的礼制,兄弟情深无不令后世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