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明朝末年崇祯为什么没有调吴三桂去平叛?

首先,当时明朝的军队仍然拥有几十万之巨,而这么多的军队直接参与平叛的却聊聊无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个什么情况,几十万军队竟然没有参与平叛的?

再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自杀呢,为什么不出逃呢。

我认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中国历史中明朝所独有的基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崇祯杀了袁崇焕寒了将士的心;明朝机构臃肿政令不通达,天子调吴三桂入关的政令竟然半个多月才到达;吴三桂有坐山观虎斗之意;贪污腐败吴襄父子佣兵号称八万实际只有三万可以打仗的只有三千人,调用这三千人竟然需要百万两银子之巨······只要细细研究处处都有问题,不过今天小编的重点不是上面的原因而是在这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之处!

明朝从建国以来都对边陲之地分外重视,朱元璋曾将几个儿子封在北方以抵抗元朝的侵略,在北方布置重兵。朱棣迁都北京不仅仅有让皇位合法化的问题,还有震慑蒙古守护北方国门的意思。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便在北方布置重兵,五次出击蒙古;在明英宗土木堡政变之后,虽然明朝元气大伤,但北方更成为屯兵重地。明朝一致认为北方关系明朝的生死存亡,对北方士兵的调用也是慎之又慎!这也造成了崇祯皇帝对北方将士调用的困难与不及时。

在崇祯皇帝对闯军焦急如焚之时,他没有忘记北方的军队,反而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怎样调用这支军队。不过由于明朝长期的国策原因,导致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反对调用边陲军队,理由只有一个‘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看来大臣们是把农民军的决心与破坏力给小瞧了,当时的兵部扛把子竟然认为,闯王虽然号称百万其实只有一万多人,并且都是乌合之众,反手即可覆灭。

  

   他所不知的是,就是这乌合之众竟然一路攻城拔寨直逼京师。就在攻城的前夕,大臣才不再谈论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失,而是闭口不言,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当时的大臣们看来是不懂再坚固的堡垒在内部破坏是轻而易举的,也对,‘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大臣们当时是不知道的,估计他们后来知道了

崇祯皇帝宁愿死也不愿出逃也是有明朝先祖的基因影响的。明朝的国君大都是有骨气的国君,关键时刻以社稷为重。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俘虏,受尽劫难而没有投降。反观宋徽宗与宋钦宗的献俘,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基因多么强大。瓦剌利用被俘的英宗进攻北京,在迁都问题上于谦力排众议,集全国之力坚守北京,最终打退瓦剌。明朝前中期是个积极想向上,朝廷内外对于蒙古族都是出奇的一致对外,没有出现宋朝时期的主战主和派,这应该也是明朝的基因影响‘祖宗之地尺寸不可弃’。崇祯皇帝在迁都问题上投了反对票,而结果就是明朝成为历史。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小编仍然想假设一下,崇祯皇帝其实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只是生不逢时,明朝的大厦将倾非一人拯救所能奏效,如果给他时间,如果早早调用守疆将士,如果能力排众议果断而为,如果能迁都。那么明朝的历史会重改吗?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