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说不尽袁世凯 看“中国华盛顿”如何一失足成千古恨
不多不少,刚好100年前的今天,袁世凯去世了,他临终前连呼:“是他害了我”,让后人大惑不解;而他给自己的自挽联更令人饶有兴致:“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100年的时间里,世事沧桑巨变,思潮风起云涌,然而后世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却错综复杂,似乎他的许多个话题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牵扯出近代中国若干个重大历史问题来。那好,今天谁也不用抢头条,我们先来看看可以上今日头条的袁世凯。
1905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下,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清廷废除,从此从中央到地方,新学兴起,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立,中国近代新型教育体系由此建立。有人开玩笑说,袁世凯这纨绔子弟不爱好学习,掌权后就废除了科举制度,从此就不用费那么大气力搞学习了,更有人将他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张香帅作对比,总结出“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的结论。其实不然,事实上,袁世凯也并非不学之人,对此,精研袁世凯20多年的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说:“过去史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其实不是这样。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可见,袁对于读书还是非常用功的,他绝没有辜负家人对他期望的意思,但他也着实两次乡试都没中。囊括了所有已发现的家书和文牍的《袁世凯全集》已在2011年夏天出版,其中共计30卷,2500万字,如此看来,袁宫保也可谓著作等身,这绝不是不学有术的人能够做出来的事。
1915年的“二十一条”闹得全国沸沸扬扬,袁世凯也因此背上“卖国贼”的臭名,其实不然,世人再次深深地误解了他。从当年1月18日日本人递交“二十一条”密约强逼中国政府签约,到5月9日中国政府被迫签字,袁世凯在签约过程中折冲樽俎,抵制日寇侵略花费了不少气力。他先是愤怒地对他的日本军事顾问表示:“日本竟以亡国奴视中国,中国绝不做高丽第二。”他尤其对第五号最为不满:“其中最为难堪者,曰切实保全中国,曰各项要政聘用日人为有力顾问,曰必要地方合办警察,曰军械定数向日本采买,并合办(军)械厂,用其工料。此四者……如允其一,国即不国……予见此四条,……誓以予一息尚存,绝不承诺。”他在第二十一条中逐条批示,对于日本人的过分要求,他总是以“违背条约”、“无此向认”、“办不到”、“不予认可”,等来予以严词拒绝。他除了积极派人与日方谈判,拖延时间之外,还利用日本元老院与外交部的矛盾游说日本放弃第五条条款,不顾日本的保密警告,将“二十一条”公诸于众,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营造反日舆论;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寻求英、美、俄的支持与干涉。
要知道,袁世凯还是近代中国打败日本第一人。1884年,朝鲜维新派发动“甲申政变”,驻扎在朝鲜的日军趁机挟持朝鲜王室,企图控制朝鲜政局。是袁世凯站了出来,他觉得情势紧急,没有请示北洋大臣,便率领清军攻进景祜宫,一举击溃当地驻守的日军,将朝鲜国王和闵妃解救出来。经此一役,袁在国际上名声大噪,更保全了大清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这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击败日本的先例。从此,袁世凯坐镇朝鲜10年,终使日本不能侵略朝鲜半步,直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他才被迫撤出。袁世凯的那十年,就是以宗主国全权代表的身份在朝鲜抵御日本的十年,要不是他,说不定朝鲜早就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袁世凯在自挽联中说“为日本去一大敌”不是没有依据的,或许他多年与日交锋,不论中国如何弱势,他总有对付日本的方法。
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翻天覆地,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掌控着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北洋集团,他在清廷下野、民国建立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就连列强都纷纷表态:“中国局势非袁世凯不能收拾”,中国革命先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以“中国之华盛顿”对他期许很高。一路走来,从坐镇朝鲜到小站练兵再到创建新军、开创警察制度,从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到积极发展实务(工商业)再到刷新政治、官制改革、捍卫国土,袁世凯无疑于是国之磐石,居功至伟,民国初年的五大伟人之中就有一位是他。可是,为何就是这么一个万众敬仰的大人物成为千夫所指之人呢。这就是称帝闹出的弥天丑闻了。
对于袁世凯称帝,有人认为他是为了冲破家族男人不能活过58岁的宿命怪圈;有人主张是因为君主立宪制更为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改元“洪宪”被认为有弘扬宪法之意),也有人认为是那帮想做开国元勋的从龙之士极力怂恿造成的,尤其是那个想做皇太子的世子袁克定和复辟帝制的“十三太保”;当然,也有人分析:他是从旧时代走了半个多世纪才走过来的人,满脑子的旧官僚思想驱使他非常想要过过皇帝瘾……但不管怎样,他称帝总不为世人原谅,这无疑成为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污点,退位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还非常诚恳地下罪己诏: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丑闻已出,悲剧酿成,斯人已逝,但他的话题永远也扯不完。袁世凯一生充满争议,是非功过也只能任人评说了。他称帝时蹂躏民国,践踏约法,强奸民意,到死后,世人都不忘嘲讽他来解气抒愤,甚至还有人大老远跑到北京去“敬挽”他,似乎他的死都成了国人娱乐说笑的重头戏,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且看一些饶有趣味的挽联,其实或多或少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袁世凯饱受争议的一生: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是指杨度领衔的“筹安会六君子”,鼓吹洪宪帝制;二陈汤则指陈宧、陈树藩、汤芗铭,此三人皆被袁视为心腹爱将,却举起独立义旗反他称帝。另外,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名,一语双关,妙哉!
袁世凯 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上联故意留白不工整,意指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此联为四川某文人千里迢迢送到北京去的。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王闿运挽,此人世称湘绮先生,早年自诩当为帝王师,壮志难酬后,专心讲学,门下弟子数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等人,其中杨度就是袁世凯洪宪帝制的主要策划人,但作为老师,他对袁的鄙夷都在挽联中了。
帝非帝,王非王,丢人缺德;
满不满,汉不汉,有共无和。
上联责骂袁世凯里外不是人,丢人缺德,算是很露骨了,下联则骂他颠覆满清后又得罪汉人,帝制自为、践踏共和。
洪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
宪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
此为一副藏头挽联,将“洪宪”二字嵌在上下联的句首,句中还暗骂他摧毁五族共和,复辟逆流还大封文武百官。
(二)
称帝岂无才,怎奈潮流趋革命;
用人虽有术,谁知将士不归心。
——江苏省扬州楹联家张曙生挽,说他虽然有雄才称帝,但却不能看清时代潮流;用人虽有权术,但欺骗利诱的手段也很难让将士归心,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
总统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
推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
总统府原在中南海,袁世凯称帝后又改为新华宫,他在这里风光无限又在这里黯然死去;称帝时有“请愿团”上推戴书和劝进表,其实都是伪造民意而已。
假冒共和虚名,别具肺肠同路易;
倘讲君臣大义,有何面目见德宗!
路易,法国国王,假冒共和,最终被送上断头台,同样身败名裂;德宗是指清德宗光绪帝,因他出卖帝党而使光绪被囚禁。
鹿逐中原,浩劫遍及廿二省;
龙飞何处,伤心惟有十三人。
袁世凯少年时就壮志雄心,曾撰“中原鹿正肥,大野龙方蛰”的句子,但只是让全国二十二省遍遭浩劫,去世之后,极力怂恿他称帝的帝制祸首“十三太保”最为伤心了。
曹操云勿人负我,宁我负人,惟公能体斯意。
桓温谓不能流芳,亦当遗臭,后世自有定评。
曹操曾说过:“勿人负我,宁我负人”,这话只有袁世凯最能体悟,桓温曾语不能流芳千古就得遗臭万年,功过是非还是让后人去评说吧。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这是帝制祸首杨度撰写,他仍坚持认为共和民国两相误,其实君宪最适合中国,他提倡君宪是无可厚非。
(三)
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刘师亮挽,刘是四川奇才,挽联高手,为袁世凯功败身死而幸灾乐祸。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难容正人,惧我怕我,竟欲杀我;
海内兴师,上为国,下为民,雄师炎炎,义无反顾,骂你笑你,今天吊你。
——蔡锷挽袁世凯。蔡锷沉毅内敛、儒雅大度,但在头号政敌袁世凯去世后,也不忘站出来调侃一番,着实有趣。
好算得四十余年天下英雄,陡起野心,假筹安两字美名,一意进行,居然想学袁公路;
仅做了八旬三日屋里皇帝,伤哉短命,援快活一时谚语,两相比较,毕竟差胜郭彦威。
——黄兴挽袁世凯。痛责袁世凯野心勃勃,学汉末袁术一意孤行地称帝,结果身败名裂,不得好死;当然也为他只图一时快活,作了三十八天皇帝而被世人取笑,比起周太祖郭威差得远了。
刺钝初而钝初死,酖智庵而智庵死,最后杀桂馨而桂馨又死。死者长已矣,阴府三曹谁折狱?
使朝鲜者朝鲜亡,臣满清者满清亡,及身帝洪宪而洪宪亦亡,亡之命也夫,轻舟两岸不啼猿!
上联说袁世凯杀了那么多人,自己到了阴曹地府该如何交代;下联干脆说他是个灾星,到哪里哪里就没有好结果的,简直就是个灾星。
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虎跃?
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地,乎焉取消,我也笑鳖入紫泥?
上联责其卖友求荣取得官位步步高升,十数年也算龙腾虎跃;下联骂他窃取民国后,旋即又称帝复辟,最终落得个为后人嘲笑的下场。
特约作者胡泽,著《政商奇才盛宣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