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的营养丰富,味道酸甜,是夏日解暑的佳果。犹记得儿时捧一大碗的杨梅,在上面密密麻麻撒上一圈白砂糖,等着白砂糖被一点一点染成绛红,碗底渗出一层浅浅的杨梅汁液,便开始将杨梅一口一个地囫囵吞了下去。
因为老家的杨梅果肉微酸,吃得太细致,后面的那顿饭是难以下咽的——牙齿都被酸倒了。待到碗底最后一粒杨梅被舌头卷进肚中,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喜滋滋地将最后那口甜丝丝的杨梅汁吸入嘴中,任其甜味顺着嘴唇到舌根,一直通过食管扩散到胃里去,啊,幸福极了。
母亲还会用新鲜杨梅做一道蜜饯——紫苏杨梅,买本地产青中带红的杨梅,用盐搅拌煞一下水分,放竹箩盘上晒至半干,再加冰糖,新鲜纯紫色的紫苏,在锅中蒸熟,至杨梅颜色变深,颗粒间拉出糖丝,便可以再次置阳光下将糖拌匀晒干。晒好的杨梅干与新鲜杨梅相比,别有一番风味,用牙剔下果肉后,核还能含在嘴中嘬好久;而紫苏也因入了杨梅的味道,最后竟比杨梅肉还好吃。自从上大学离家,紫苏杨梅便成为经典的妈妈味道,每年母亲都会准备上一罐,即便离家千里,也能望月品梅。
说到母亲的杨梅,想起一件事,从小吃杨梅都被教育要把核也一起吞下去,说是对胃好,还有一句方言佐以为证“杨梅子不吃核,吃哪个的屁”。于是,就这样懵懵懂懂中,以为像鸡吃小石子助消化一样,无数颗杨梅核被勉强咽进了肚里。直到数年后查阅文献书籍时才知道对胃好的是果肉,绝不是核,好在那么多杨梅核咽进肚里并没有引起啥异常反应,就当它们多一段人体之旅好了。
家乡人还喜欢将新鲜杨梅洗净后浸入自家酿的米酒或高粱酒中,待一段光阴后,杨梅酒泛红,颜色格外诱人,当父辈们倒一壶出来应酬客人时,孩子们总忍不住讨要一粒杨梅放入嘴里,最后小脸蛋也似杨梅酒一般红扑扑地喜人。
据说这杨梅和杨梅酒有促胃酸分泌助消化的作用,想来也是,酸酸甜甜、生津止渴,但凡吃上两口,都会令人食欲大增。《本草纲目》记载,“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杨梅果实、核、根、皮均可入药,性平、无毒。果核可治脚气,根可止血理气;树皮泡酒可治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等。对于牙痛病人,可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对于长有恶疮的人,可用杨梅树皮和根煎汤洗漱。
不过杨梅虽好,同样不可贪吃。《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杨梅,诸病挟热者忌之。”《食疗本草》记载:“热久食之,令人更热,损齿及筋。”同时,杨梅由于没有外果皮,可加细盐浸泡二三十分钟后清洗干净后再吃,一来杀菌,二来可以将里面的小虫子泡出来。
每年杨梅上市的时间很短,有诗云“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每当杨梅时节一过,儿时的我便眼巴巴地瞅着河边那棵高大构树的鲜红果实,心想它是否也如杨梅一般酸甜可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