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粉刺性抗生素疗效不佳,中医内外合治显神奇

粉刺性乳痈是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的乳腺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病因病机

素有乳头凹陷畸形,加之情志抑郁不畅,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瘘;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

诊断要点

(1)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种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自发性,并可持续较长时间。溢液性状多为浆液性,也可为乳汁样、脓血性或血性。数量有多有少。先天性乳头凹陷者乳窍多有粉刺样物或油脂样物分泌,并带有臭味。

(2)乳房肿块:是本病最常见的表现。往往起病突然,发病迅速,乳房局部疼痛不适,呈刺痛或钝痛,并发现肿块。

(3)乳瘘:脓肿自溃或切开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并形成与乳头相通的漏管,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案例分析

周某,女,41岁。初诊日期:2011年12月2日。

主诉:右乳结块伴红肿疼痛20天。

病史:患者20天前发现右乳结块,红肿疼痛。11月14日于外院就诊,查乳腺B超示:右乳内上象限见14mm×12m的低回声区,内见无回声区;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经治红肿热痛缓解。11月19日复查乳腺B超示:右乳内侧象限脓肿形成,约26mm×12mm;再予头孢替安(头孢噻乙胺唑)抗感染治疗,因肠道反应停药。11月21日再查乳腺B超示:右乳内侧象限见34mm×14mm无回声区,皮肤红肿疼痛;予阿洛西林静脉滴注治疗,未见明显疗效。患者双乳溢液1年,月经稀发1年,停经2个月。刻诊:右乳结块,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无发热,情绪抑郁;纳欠佳,二便调。

查体:右乳内侧扪及4cm×3cm的结块,质中,活动尚可,皮肤表面约2cm×2cm大小色潮红,压痛;左乳挤压后3孔溢液。舌苔薄黄,质暗红,脉细弦。

诊断:粉刺性乳痈(肝经郁热)。

治疗:疏肝清热,和营消肿。

处方:柴胡9g,黄芩9g,生地黄15g,赤芍15g,菝葜15g,皂角刺30g,生黄芪15g,天花粉15g,生牡蛎30g,陈皮9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并予金黄膏外敷。

复诊(12月9日):右乳肿块稍小,疼痛缓解,舌苔薄,质偏红,脉细弦。上方去生地黄、生牡蛎,加白芷6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15g。继予金黄膏外敷。并予炮穿山甲颗粒剂10g冲服。

三诊(12月23日):右乳结块较前渐软、缩小,无疼痛;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12月9日乳腺MRI示:右乳晕内侧条片状肿块约7mm×29mm,伴有炎症;查体:右乳内侧结块约2cm×2cm,质中软,无压痛,皮色如常。舌苔薄质偏红,脉细弦。上方加生山楂30g,益母草15g,川牛膝9g,茯苓15g,茯神15g。继予金黄膏外敷,炮穿山甲颗粒剂冲服。服用14剂后复诊,右乳结块消失。

按语:本例患者曾经数种抗生素治疗,未能缓解病情,转为中医药治疗。患者乳房红肿,结块范围不大,虽有部分成脓但皮肤未溃,仍有消散机会,故治疗用柴胡、陈皮疏肝理气;赤芍、生地黄、生山楂、丹参等凉血清热、和营散结;黄芩、白花蛇舌草、菝葜等清热解毒消肿;生黄芪、茯苓扶正托毒;重用炮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活血通经、消肿排脓。结合金黄膏外敷,使肿势局限,结块逐渐消散,从而避免了手术。本案遵循辨证与辨病辨期相结合的原则,治法契合病机,用药各有侧重。内治同时配合金黄膏外敷以清热消肿、散瘀化毒,必要时配合手术外治,以提高疗效。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