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展开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的学习。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足厥阴肝经一样,足少阳胆经也是和春季同属木的经络。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属胆,络肝。五行属木。
【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明)。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腧穴】共44个穴位,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原穴为丘虚,络穴为光明,合穴为阳陵泉,郄穴为外丘,经穴为阳辅,输穴为足临泣,荥穴为侠溪,井穴为窍阴。
【主要病候】肝胆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腋下、胸胁、股及下肢外侧、足外侧痛等。
【主治概要】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每日一穴-15
足少阴胆经之瞳子髎
交会穴之一,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别名太阳、大阳、前关、后曲、前间、鱼尾、目外眦、目瞳子、童子髎。
【取穴】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穴性】疏散风热,明目止痛。
【主治】五官科病症,如: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穴】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四白,清热止痛,治目赤肿痛,目翳。
配头维、印堂、太冲、太阳,疏散风热,活络止痛,治头痛。
配太阳、率谷、外关,治偏头痛。
配头维、翳风、阳白、颧髎、合谷,治口眼斜。
配合谷、太阳、颧髎,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治三叉神经痛。
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
配少泽,治妇人乳肿。
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视物昏花。
【刺灸法】
1.向后平刺0.3-0.5寸,斜刺0.3-0.5寸,直刺0.5寸,局部有胀痛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艾条灸5-10分钟。禁直接灸。
每日一穴-16
足少阴胆经之听会
别名听呵、后关、听诃、耳门、机关。
【取穴】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穴性】开窍聪耳,活络安神。
【主治】五官科病症,如: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喎斜,面痛,头痛。
【配穴】
配迎香、阳池、治耳聋。
配听宫、外关,治耳鸣。
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呙斜。
配阳白、合谷,治耳红肿痛。
配太阳、率谷、头维,治偏头痛。
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清热止痛,治目痛,目赤,目翳。
配头维、印堂、太冲,疏散风热,活络止痛,治头痛。
配合谷、太阳、颧髎,祛风活血、通络止痛,治三叉神经痛。
配翳风,治耳聋气闭。
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
1.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
2.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