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在目前是一个常见的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但近几年呈现年轻化趋势。
“冠心病”在中医称为“真心病”、“胸痹”,之所以称为“真心痛”,是指病人心胸部位的疼痛有别于胃部等部位的疼痛,由于患者主观感觉不清,疑为“心痛”,实则不然。“冠心病”所表现出的心痛主要在胸骨后,往往伴有心慌心跳、胸闷、憋气、胸部如有重石压迫等感觉。
“胸痹”主要是针对其发病的机制而言,是由于心胸部位整体的阳气不足而导致的血脉淤阻不通。“痹”者,“闭”也,不通的意思,“胸痹”也就是心胸部气血闭阻不通。
那么此病的发生于中医“心”的功能又是什么关系呢?此病的发生机理又是什么呢?血脉淤阻不通难道是“一日之功”所形成的?
1、冠心病的病因有哪些?
冠心病的病因主要是血脉瘀阻,即营养心脏本身的冠状血管发生了瘀阻。日久闭塞造成心肌缺血而产生大面积坏死,就是所谓的心肌梗死。中医认为血液运行的根本动力是心,所谓“心主血脉”就是指心的阳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搏中运行的作用。心血运行障碍甚至瘀阻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①心脏本身阳气不足
心阳气不足,一方面动力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液运行缓慢;另一方面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退,不能温运血脉,而导致血液运行滞涩不利,渐成瘀阻之象,甚至瘀阻不通。心阳气不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年高脏气衰弱,由于年龄逐渐变老,各脏气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心的动力也出现了不足;有久病体虚或禀赋素虚,由于全身气虚,不能贯心脉而致心阳气不足。
②血脉或血液本身的问题
临床常见的多由有形之邪——“痰浊”和“瘀血”等阻滞于血脉,多见于饮食偏爱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食物,平素运动较少、形体肥胖之人。“痰浊”、“瘀血”等阻滞于血脉,则影响血液正常运行,日久闭塞就会导致血脉痹阻不通。
此病的病理改变,其主因是患者先有正气亏虚,即心阳气不足之象,在此基础上有形之邪“痰浊”、“瘀血”闭阻心的血脉,从而使心动、血运障碍。通常情志刺激或寒冷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病情,这是因为气滞和寒凝可加重血液瘀阻,所以降温、感冒时要警惕此病的发作。另劳则气耗,劳累过度会使心阳气亏虚加重,也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心的血脉痹阻最大危险是可导致心阳暴脱,是使人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可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识昏迷、脉微欲绝等危症。
冠心病的先兆病状有哪些?
①过性胸闷、憋气
由于本病的发生,是在已有人体心阳气不足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患者会经常有气的不足之象,并且多在过劳时出现。有时会因为憋气而在熟睡或梦中突然惊醒,但是会很快消失。
②心前区隐隐作痛或胸骨后疼痛、胸部压窄感,并伴有胸闷、气短、心悸等。
“痰浊”、“淤血”闭阻心的血脉,血液运行不畅,所以经常会在心的部位出现疼痛,这种疼痛一般在15分钟内可以自行缓解,但常常会因为过劳、情绪激动、受寒等情况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