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安药膳馒头有茯苓馒头、枸杞馒头、红头薏仁馒头、豆蔻馒头、红曲馒头、芡实馒头、蒲公英馒头,这些白的、红的、黄的药膳馒头,不仅具有别样的功效。而且好吃,更让人关注的是“盘安药膳”馒头的酵母——"白药"。此"白药"并非云南白药,而是用中草药辣蓼制成的酒曲。
中草药辣蓼至酒曲的蜕变
辣蓼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广泛分布,多生长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辣蓼味辛,性温,它具有治痈疡、痢疾,止痛等功效。
作为草,辣蓼的味辛辣,它不能喂猪牛羊,农家总嫌它妨碍庄稼的生长,随手就会把它们除去。作为中药,辣蓼一直是不起眼的,物以稀为贵,它太普通了,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每年的夏末秋初,在田间路边,不经意间,几串粉红的辣蓼花就会闯入我们的视野,纤细它含羞地躲在庄稼地里,掩盖在草丛中,在微风中摇曳着,和众多的野草一样,永远也除不尽。
在制曲、造酒业,辣蓼可是赫赫有名的。《本草纲目》中称它为"酒母",又说"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辣蓼和曲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国的酿酒史上,有非常多的曲方,比较多的是用特定的植物和米粉混合发酵,得到酒药团子。这些植物往往是中草药,不同的配方组合,可以酿出风味各异的酒。《天工开物》里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方,亦不可殚述"。在这些植物里面,最常用的就是辣蓼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蓼》中记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而。"在《本草纲目·曲》中介绍了辣蓼造曲的方法,"造面曲法:三伏时,用白面五斤,绿豆五升,以蓼汁煮烂。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裹悬风处,候生黄收之。""又米曲法:用糯米粉一斗,自然蓼汁和作圆丸,楮叶包挂风处,七七日晒收。"《本草纲目·神曲》中,李时珍说得更明白了:"昔人用曲,多是造酒之曲。后医乃造神曲,专以供药,力更甚之。"我们临床常用于助消化的中药神曲中就有辣蓼汁的成分。
辣蓼为什么可以制曲呢?
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是辣蓼含有根霉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素,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二是辣蓼的提取物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性微生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也是辣蓼作为中草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酒曲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可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杂菌,从而较好地保证了酒药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三是辣蓼中含量丰富的黄酮类等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从而能较长时间地保持酒曲在贮存过程中不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