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治疗失眠,这东西有奇效!

  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入睡困难一证,人皆以为或阴血不足,或阳热内扰,导致阳不入阴所致。殊不知痰阻经络,阳气如何行入阴血,阴阳岂能交融?方中重用茯苓化痰利水,以通心之阴阳;远志化痰,以交通心肾;半夏化痰,以交通营卫;以苡米代秫米,安脾胃以斡旋;用枣仁者,一者可安入阴之阳,二者可防痰药伤阴。俾痰湿得去,阴阳畅通,覆杯即可安卧矣。愚治失眠入睡困难,主张先通阴阳之路,后调阴阳之偏,临床恒用此方为先导,疗效倍增,名之为“茯苓安神汤”。俾阴阳得通,再视其盛衰而调之,若肝火者,宜合用龙胆泻肝汤;肝郁者,宜合用加味逍遥散;痰热扰心者,宜合用黄连温胆汤;阴虚内热者,宜合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气血两虚者宜合用炙甘草汤;血瘀者,宜合用血府逐瘀汤。

  茯苓,《神农本草经》上品,味甘平,功善利水燥土,泻饮消痰,除湿之圣药也。《本经》原文:“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之种种功效,究其根本,在“利小便”三字。仲景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皆主治水气为患。《淮南子》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下有茯苓之处,雨后很快干燥,与周边迥然不同,此为古人采茯苓之诀窍,可见茯苓利水渗湿之天然物性。茯苓治失眠,人皆以为其有养心安神之效,实则非也。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茯苓善“利小便”,是以可除心经痰饮,痰饮消则心窍通,阴阳畅通无碍,而后可安寐,此与半夏治疗不寐之理略同。

  茯苓治失眠,非大剂不能起效。福建范桂滨先生发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一文,单用茯苓50克,水煎服,停用一切镇静剂,疗效显著。愚在临床反复验证,以茯苓为主治疗失眠,多从30克起用,逐渐增加剂量,疗效也随之增加,最高曾用到120克。也可茯苓、茯神各半使用。

  “茯苓安神汤”治失眠而兼有心悸、眩晕、小便不利等水饮证者,尤效。黄煌教授经验,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瘦,但须查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成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愚治失眠,凡依赖西医镇静安神药物维持者,皆嘱其彻底停用西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里准备,只服用中药,名为“快刀斩乱麻”法。停用西药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诉求之一,茯苓是最重要的停药修复药物,古有记载。《诊余集》载:孟河有一人,面黄,腹膨足肿,喜服药,每日服药一剂,方能安寐,无论寒热攻补之剂,服之皆宜。后孟河贾先生诊之,用茯苓八两,桂枝一两,煎汤十余碗,令其欲饮则饮,欲溲则溲,必一夜服尽。溲出如屋漏雨,色兼红紫,而腹膨足肿俱消,再服异功散等健脾之剂,而病豁然。诸医不解,问之,贾先生曰:此药积也。问用茯桂何意?贾先生曰:病积在腑,药为无形之积,当洗其肠胃,涤而去之,并非奇法也。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