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忧难觅,相思之苦,怎让易安居士削如黄花?茶饭不思,庭院深深,几许牵念,几人未尝?儿时,我们多少次让父母“气得胃疼”或者“气得吃不下饭”,而我们最想看见的便是他们高兴的“胃口大开”。
或许大家会奇怪,生气或者高兴是心情的问题,跟胃口有什么关系?在《素问·举痛论篇》中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所伤,首先影响脏腑的气机,而后形诸外。古中医认为,脾胃斡旋气机居中,气机上下升降,内外出入均有赖于脾胃,七情过用及五志化火皆易伤及脾胃。
脾在志为思,为忧,倘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的情况下,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气结滞于中焦,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就会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嗳气、嘈杂等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消瘦倦怠,四肢不举,毛悴色夭等症。所以当情绪舒畅时,气血冲和,脾胃正常工作,消化吸收功能就正常,食欲就好。所以可以说,脾胃是最我们情绪的指向标。
同时在现代医学中,也发现了情绪与胃肠道疾病有紧密的联系,例如慢性胃炎等,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精神心理异常的变化,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刺激。由于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入大脑皮层,使皮层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机能弱化而失调,致使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胃粘膜形成缺血区,胃腺分泌异常等,长期的失调则日渐发展成器质性病变。这种因长期不良情绪因素所引起的胃的病理性改变,表明情绪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炎在系统论上存在内在统一性。
所以,情绪对脾胃的健康非常重要,古人就曾告诫我们“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前后不用见悲哀喜怒之事”,也正如平时戚师所言:心情好,诸身通畅,饮食调达。
或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难以释怀,可仍以此下几点小建议,赠与大家:一,饮食调养,清淡适量。
二,哭是缓解紧张、烦恼、痛苦的好方法。当情绪不稳、悲痛欲绝的时候,不要一味隐忍。
三,受到不良情绪困扰时,不妨到无人处大声喊叫。通过无拘无束的喊叫,将内心的积郁发泄出来。
四,当情绪低落时,运动会转移你的注意力。
五,心情不好时,找人倾诉也是很好的宣泄、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
六,学会使用移情法。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七,一杯汉古欢怡茶,饮尽人事几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