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秋到,燥是主要旋律,燥胜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
一、处暑秋到,养生要防燥!
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干得冒火,大便秘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则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病症特点是在一般感冒的基础上,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如不及时防治,病邪会深入,病症会加重,少数人还会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危象。此外,处暑期间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因此,处暑时节重要内容就是预防秋燥。
二、祛秋燥从以下两点入手
1、祛燥也可用艾灸!
艾灸脾经、肺经和大肠经的对应穴位,可以取到固摄津液,润肤抗衰,补气养血,濡养脏腑百节的作用,也能够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快速止燥止痒。普通干燥可以这样艾灸:
走脾经,可补血、活血、调理津液代谢的三阴交、血海和阴陵泉;
走大肠经,可同时改善口干舌燥、胃火旺盛的曲池和合谷;
走肺经,可缓解上呼吸道干燥的鱼际和尺泽。
穴位位置
1、三阴交:位于脚踝内侧上3寸,在胫骨后凹陷处。
2、血海:内踝尖直上三寸,股骨后缘。
3、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4、鱼际:手掌面,在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的赤白肉际处。
5、尺泽:微屈肘,肘部横纹偏外侧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6、曲池:手肘关节外侧骨边,手肘弯曲成90度,在手肘横纹的外侧尖端上,靠近骨头边缘。
7、合谷:位于手背虎口部位,第二掌骨中点,向食指骨侧按压酸胀处。
常灸这些穴位,就能达到体质调理、体内保湿的保健效果,预防皮肤干燥瘙痒的发生。
2、饮食重清补
有的人认为在这个季节里饮食应清淡,无疑,清淡的原则是对的,可有人误认为清淡就是清补,即只要多吃蔬菜和瓜果就行了,他们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这可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具清热除燥的功用。
如果饮食过于清素、清淡,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年妇女,由于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秋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改变,会使他们的食欲更加减退。再说,一味进食蔬菜,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就很难达到补养的目的。
秋季清补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等,也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均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得当,便可达到一定的清补。若是身体孱弱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
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最后要说的是,食疗应该对症而“吃”,每次可选2~3种,无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证治疗,以甘寒以及咸寒滋阴润燥为主,除有化热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类的食物。
三、静心调平和
我们知道,秋季因为干燥的缘故,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心境、行为等。因为气候干燥,人的饮食量和睡眠均会受影响,再加上“燥”火“燥”气,很容易使人的大脑神经活动受到影响,引起情绪烦躁、爱发脾气、注意力分散、健忘等;还有人表现出心情抑郁、心境低落;
少数人还出现老年偏执性障碍一样的症状,如反复地洗澡、洗脸、洗手,要求别人也与自己一样,容不得别人反对,否则就会大发脾气。有专家认为,这种由秋燥引起的情感和行为异常,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最容易发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调节。
古人曰:“调息静心,尤如兆雪在心”,切不可“以燥为燥”,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会有不同的“气水”,即心平气和、心旷神怡时,人呼出的气变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质;在悲痛抑郁时有白色沉淀;在生气动怒时则有紫色沉淀。因此,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事物宽宏大量,始终保持情志愉悦、心气和畅。“心静自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