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再论夷陵之战的历史意义

读三国的人一定熟知其中著名的几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逍遥津之战和夷陵之战,这几场战争在罗贯中的笔下被描绘的波澜壮阔,令人神往,更成就了关羽、张辽、周愉、陆逊等三国名将的不朽传奇。这几场战役在小说里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至弱胜至强,奇谋迭出,令人拍案叫绝。这几场战争中,唯一由刘备担任主角的就是夷陵之战。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这个人被描述的除了仁义之外几乎是一无是处,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和离开诸葛亮的日子,都是窝囊废。

其实不然,刘备这个人论才能,在东汉、西汉的皇帝里(姑且算刘备是)可谓是佼佼者,笔者认为也就在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彘之下。其从一贩卖鞋履的小商贩(在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思想下,这几乎是下九流的职业),凭借其唯一拿的出手的皇室之胄的资本 (其实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个资本能有多大作用,天知道),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一步步成为蜀汉皇帝,可谓是历经艰辛,足见其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才气胆识,也难怪雄才大略的曹操会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巧取荆州、豪夺益州、攻陷汉中,其实主要是刘备所为,跟诸葛亮没什么事。要说诸葛亮在三国前期的最大贡献,当为一是给刘备确立了明确的战略思想和路线,二是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这后者恐怕鲁肃的功劳要更大一些。

但是,和许多人一样,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晚年的刘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其中尤以夷陵之战为甚。夷陵之战是三国演义里大篇幅描写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此次战役的引线是关羽之死,其伏笔却是蜀吴此后的貌合神离,为魏晋终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国演义里,刘备为报关羽被杀和荆州被夺之仇,不顾众人反对,亲率70万大军伐吴,终被陆逊火烧联营,进而病死白帝城,走完了其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一生。而在本文,笔者想探讨的重点不是战争本身,而是这场战争给蜀汉造成的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将吴国袭取荆州到火烧联营整个视做夷陵之战。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在规模上是完全不能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相比拟的,但是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却是同等重要。客观的讲,造成夷陵之战后蜀吴两败俱伤的局面,是蜀吴两国最高统帅短视的直接结果。在赤壁之战前,由于曹操的强大,刘备和孙权为了与其对抗选择了联盟这条路,这种关系的持续使的曹操不敢轻易发动进攻,从而确保了三国鼎立的稳定。但刘备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盟关系的脆弱,尤其是其长期占据对吴国有重要战略影响的江陵、江夏等地,使吴国内部早就积蓄了大量的不满,一直寻思夺回。而在吴国内部,赤壁之战后,曹操南侵的危险解除,而逍遥津之战又使吴国认识到,其尚不具备与魏国叫板的能力,因此在其内部刘备占荆州对其安全的危险性已经超过了曹操的认识逐渐开始占据上风,如何夺回这一要地,确保吴国的战略安全,成为吴国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在鲁肃任都督时,因为其过人的大局观和战略观,以及他对孙权强大的影响力,这种现象表现尚不明显,等其一死,吕蒙接任,第一件事就是筹划夺取荆州。在这种背景下,刘备错误地发动了对曹操的战争,又由于战争初始的过于顺利,使其原本仅是攻拨襄阳的目标被放大,两军相持下,吴国日思夜想的夺取荆州的机遇终于出现。关羽之死宣告了蜀吴联盟的蜜月期的结束,(其实就是蜜月期内,双方也在为荆州一事磕磕碰碰)。更关键的是,刘备失去关羽和荆州后,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那些从其一开始就跟随他的功勋老臣和在荆州发家后从荆州带来的旧部的要报仇的强烈要求。

这场战争打不打,在政治角度上,刘备要平息起内部的愤怒,维持其政权的稳定,显然要对吴国的行为给予回击,从私人感情上将,刘备一向标榜仁义待人,如今跟随其几十年情同手足的关羽被杀,他也必须要有所表示,从个人意识上,刘备显然对吴国的实力有错误认识,一再成功的经验使其刚愎自用,显然战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打到什么程度,却是需要思考的,而刘备显然没有做好这个思考。在对待这场战争,诸葛亮、赵云包括原来益州的法正等都是不赞同的,应该说他们的认识才是从战略大局出发的清醒认识,但显然他们的声音太微弱,(诸葛亮此时的威信和地位还远没有达到其后期的高度,张飞、关羽、法正在刘备面前都比他的分量重)。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和三国志的记录分析,这场战争,蜀汉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思想上高度不统一,有报兄仇的,有报家仇的,也有报国仇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战争策划,这怎么能打好一场战争呢?而吴国方面,显然也没有意识到其袭取荆州后竟然招致了蜀汉如此激烈的反应,他们最初的想法恐怕也是蜀汉基于魏国的压力,不会轻易发动战争,这充分说明,吴国在发动袭取荆州战役的整体策划是不完备的,因此对蜀汉的报复行动显然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战争一开始,蜀汉挟国仇家恨势如破竹,吴国方面方寸大乱,又是遣使赔罪,又是送还暗杀张飞的仇人和首级,总之是为力图平息蜀汉怒气不惜低三下气,而蜀汉也收复了大量失地,按说战争到了这种程度,蜀汉教训吴国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此时结束,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蜀和吴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战争使蜀汉失去大批精英。写到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蜀伐吴,刘备可没有带70万,他哪有那么多人,他初应刘漳相邀入蜀不过带了2-3万人,此时连旧部带招降总共能有10万人马不错了,还要预防魏国的进攻,因此伐吴预计兵力也就4-5万人,估计和吴国差不多甚至还少一点,但是他带的都是长期跟他作战的精英部队,作战能力强,加上部队士气高昂,因此部队的战斗力要强过吴国。但是,刘备在里子、面子兼得的情况下,却没有收手,骄傲、轻敌以及被仇恨冲昏的头脑,使其决心把战争扩大化,所谓欺敌必败、骄兵必败,造成了夷陵一役的大溃败。

夷陵一战,对历史影响在于:一、标志蜀吴联盟的解体,虽然后来诸葛亮努力恢复两家关系,但裂横已经产生,而且无法弥补;二、此战后,吴国方面更坚定了独立的思想,对联盟的作用和战略意义更忽视,作为两个弱者的蜀、吴的分裂,为后来分别被击破埋下了伏笔,注定了三国鼎立将归于魏晋;三、此战使蜀丧失了最精锐的部队和绝大部分优秀将领,军事实力削弱50%以上,客观上讲,蜀已经没有与魏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了。我不是贬低诸葛亮,但是这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精英,不是用书本可以培养的,这也反衬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能在如此困境下,依然保持了对魏国强大的军事打击和压力。

蜀、吴的毁灭,夷陵之战已铸就。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