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夸赞一个人能打仗的时候常常用到一个词,这个词叫“孙吴在世”。“孙”,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当然是春秋时期创作《孙子兵法》的孙子了,可这“吴”是谁,很多人就不甚了了。其实这个“吴”就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神——吴起。
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人。
百战不殆的战争之神吴起的军旅生涯充满了传奇。吴起为魏国河西守,一生之中与大大小小的诸侯打过七十六场战争,其中六十四大获全胜,十二场打了个平手。不败,并且一生不败,这个纪录也只有孙武能跟他有一拼。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常胜的背后,不仅仅是魏国日趋强大的国力,更是有科学严谨的治军思想。
以治为胜“以治为胜”是吴起的治军名言。吴起不仅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且是以治军有方著名的将帅。吴起治军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军、恩威兼施,主张依靠严格的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父子之兵”。这与孙武的“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吴起认为,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众寡”),而在于“以治为胜”。他认为,“治”由“法”生,令行禁止,纪律严明,军队才能做到平时秩序井然,战时威武雄壮,前进后退都有节度,左右运动服从指挥,虽然处于绝境仍能阵势不乱,虽然分散行动也能保持战斗序列;将领与士卒同安乐,共危难,军队“上下同心”,“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这样的军队,就会所向无敌,“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否则,“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吴起治军,言出法随,赏罚严明,“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在魏军与中山国的战斗中,有一个上卒生了毒疮,吴起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就用嘴把毒疮中的脓血吸出来。这位士卒的母亲听说后痛哭流涕,说他的丈夫从前也生过毒疮,吴将军为他吸出脓血,他以死相报,战死疆场;现在儿子又将以死相报,不知又要身亡何处。
在魏军与秦军的一次战斗中,吴起尚未发令冲锋,魏军中一个士兵就冲向敌阵,并且斩获敌军两个首级。返回魏军阵地后,吴起立刻下令处以死刑。执法官说这个士卒作战勇敢,请求不要杀掉。吴起惋惜地说:“他的确很勇敢,但是没有按照命令行动,只好杀了他。”吴起的以法治军、恩威兼施的治军思想和实践,被后世将帅视为治军准则和行动楷模,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出将入相的政坛达人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为了达到出名的目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吴起曾经在孔子弟子曾参门下求学,在鲁国为臣。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
吴起依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大获全胜,就此崭露头角,一跃成为政坛新贵。但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
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曾参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于是向魏国表达了善意。文侯问大臣李悝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说:“吴起贪荣名而好色,但是,他用兵司马穰苴也不能超过他。”这样魏文侯就任命他为将军,率军攻打秦国,攻克五座城邑。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的守将,抗拒秦国和韩国。通过多年的战争,特别是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任西河的守将,威信很高。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虽然最后被半路杀出来的田文拔得了“头筹”,但是并不影响吴起在魏国数一数二的政治影响力。
后来吴起被相国公叔使阴谋手段被迫离开了魏国,流离到了楚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十年间,流转三个国家,在魏国艰苦奋斗、所求多年的相位遥不可得,流浪到楚国却轻而易举地就当上了相国,我想吴起当时心情一定五味俱陈,难以言明吧。
轰轰烈烈的变法先驱天上没有白掉下来的馅饼,吴起得到的这个相位也是一样的。吴起走马上任,立刻意识到了时局的严峻。
战国初期,楚国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至为“盗”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十分困窘的境地。
值此内忧外困之际,吴起整顿政务,休养生息,加速恢复国力的同时,也施展了一系列改变就有秩序的政令,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的兵锋直指当时的爵位世袭制。
楚国爵禄是世袭的,即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亦可承袭享有爵禄;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极大地伤害了将士的积极性。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於天下。
楚国的守旧势力及其强大,其中以屈、景、昭三家为首。屈、景、昭等旧势力的反对,并没能阻止吴起的变法。
吴起首先以李悝《法经》为蓝本,制定颁布了统一的成文法,将权力最大限度地收归君主,实行地主阶级专政。吴起还提出了“明法审令”的主张,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清楚地了解国家法令,从而使法令得到切实贯彻执行。此举的目的在于以“法”为武器,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打击反对派势力。
然后,吴起向楚国世世代代执行的分封制提出了挑战,准备以此削弱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他做出规定:凡受过分封爵位和领土的贵族,只要爵位已传了三代,就要将爵位、俸禄、土地一并收归国有;他又着手废除了一大批国君远房亲戚的宗室谱籍,取消了这些人的世袭特权;对于那些坚决反对变法,代表保守旧势力的大臣,吴起则采用“蚕食”的办法,慢慢地降低他们的职位,渐渐地收回他们的权力,以期将权力最终集中于君主,从而达到巩固王权和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目的。
紧接着,吴起又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来了个战国版“精简编制”,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这又是一记对贵族特权的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吴起在政府机构中大力推行“法治”,对那些贪赃枉法、目无法纪、一心只知搜刮民脂民膏、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贪官污吏,一律予以法办。此举使官吏逐渐廉洁起来,为楚国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吴起又在官吏中提倡为官的要公私分明,不能因为私事妨碍公事;不要受谗言迷惑,要保证忠臣不遭诬陷;不听随声附和的话,不用苟且于世的人。要求官吏们办事,只要符合道义就大胆去办,不要管别人是毁谤还是赞扬这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子保守旧贵族的嚣张气焰。
吴起为巩固胜利果实,开始乘胜追击。他意识到,那些被夺了爵位或还没被夺去爵位的旧贵族大都聚居在都城附近,很便于相互勾结伺机反扑,破坏变法。为此,他与楚悼王商议之后,向聚居在都城的旧贵族发布了一条命令,责令他们限时收拾东西,举家迁居到有待开发的边区去。这道命令对旧贵族势力的打击非常沉重,使他们伺机大举反攻的机会大大降低了。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卓有成效,使楚国国力大增,由弱变强,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为后来称雄战国奠定了基础。
吴起之殇正在吴起的变法大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楚悼王突然暴病身亡。吴起只好将变法的事情暂时停了下来,为楚悼王治丧。以屈宜臼、阳城君等为首的旧贵族势力乘此时机,相互联络,在吴起最大后台已经倒下的情况下,集结了大批私人武装攻进了都城。吴起死于旧贵族势力的疯狂反扑之下,他所进行的变法也就此夭折,所有被废除的旧制度重又恢复了起来。楚国又回到了混混沌沌之中,以致最终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作为法家思想的又一次重要实践,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法家。商鞅后来在秦国的变法正是总结了李悝、吴起等前辈法家的经验教训才得到了“商鞅虽死而秦法不变”的最终胜利,从而为秦王政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起算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个很牛的将军了。但最终结局确死的很惨。看来军人参政确实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可以从吴起变法的失败中看到任何时候的改革都必将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顽固抵制,因此在改革中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也许没有刀光剑影,但也都绵里藏针,一个不小心,便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当今时代需要变革,时代也在呼唤一位如吴起一般刚烈如火的改革者,来撬动这片天空的桎梏,为明天迎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