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人至今还以为,中国古代的战争怎么打法,非常简单,两军列阵,然后各自大将相互通名,接下来就是单挑大战数十或上百回合,或者是一方大将不支,落荒而逃。或者一方被卖个破绽然后一枪刺于马下。总之,胜者趁势掩杀败者全军潰逃、一败涂地。古代战争之战斗胜负,全靠敌我领兵大将间单挑决出。这或许就是大部份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理解了,因为传统戏曲、小说都在如此描述。
号称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大将单挑决定两军胜负的描写数不胜数。
而真实的古代战争。,组织一次万人规模战斗的复杂程度。或许难度不在现代战争之下。现代军队要讲联合作战,步炮协同空地联合等兵种军种配合。古代战争同样有兵种协同、军种联合。上万人的军队。分属十数个营,步军与骑军怎样联合作战,步军中长矛队与刀盾手的配合。弓弩的运用。等等。全靠大将布置、指挥,并根据战场态势变化不断作出调整阵形之决心。可想而知了,统军上千成万的将军,怎可能去与敌将搞单挑?
中国的传统戏曲与小说,基本上作者们都未亲历过战争,施耐安与罗贵中,既没指挥过战场,又没实际经历过战斗,只是按自己的凭空想像描写战争,误导了国人数百年!还有《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的两军各出大将单挑,然后胜者全军胜,败者全军败。盛于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学小说,对于丰富了国人业余文化精神粮食的作用。功在千秋,老百姓对赵子龙单骑救主,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拖刀斩蔡阳,三英战吕布、秦叔宝大战尉迟恭,三鞭换两锏等经典传奇津津乐道,很好的启发了国人对历史的兴趣,推动了社会对英雄的敬仰崇拜,这是正面作用,功不可没!
而副作用就是:如隋唐、三国等演义小说,对历史人物的戏说歪曲,对古代战争形式的误导作用,可谓也是“流毒无穷”…以下就历史人物、兵器、战斗实施过程三方面乱谈一下。
先说历史人物的错位。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能力颠倒,两人作为政治军事家都当之无愧,然而演义上每次都是突出诸葛亮贬低司马懿,似乎诸葛之能力处处压着司马一头,而真实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功,正是在军事上过份保守求稳,战术呆板,被司马懿窥破弱点,从而处处受制于司马懿,造成蜀汉北伐六次无功,空耗国力。诸葛亮用兵,过于循规蹈矩,不敢犯险。除了南征诸蛮使攻心策外实际无多少出彩之处,演义却将其描写成武曲星般人物。无论用人或是用兵,诸葛亮皆无法与司马懿并肩,放着宿将魏延、王平等不予重用,却用马谡守街亭,明知荆州之重,不向刘备建议早做万全应急准备。都证明诸葛之长,长于守成,军事却是其短。反观司马懿,无论宿将张郃还是新秀郭淮等将,皆能放手而用,任其独当一面。上庸破孟达之叛,果断出击、速战速决。辽东征讨公孙渊,审时度势用缓攻而胜,六次挫败诸葛亮北伐,与诸葛亮对峙五丈原时,利用蜀汉军难持久之短,坚壁不出,以待蜀军自败。面对诸葛亮激将挑战之计,司马懿给其弟司马孚的书信上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此权指权变而非权力),虽持众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而后诸葛病逝蜀军退兵而去,魏不战而胜。可见司马懿用兵依形势变化而变,正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道。而三国时第一军事家曹操,军事奇才周瑜等,正史记载从不吝赞誉之词,而在戏曲小说中一个成了白脸奸诈之徒,一个成了心胸极其狭隘之辈。
隋唐演义中的人物更离谱,最瞎扯最典型的莫过于三人。徐茂功,程咬金,苏定方,外加四个虚构人物:李元霸宇文成都,罗成。
徐茂功名徐世绩,本就是大将之才,武勇或许不比尉迟恭、秦叔宝等武艺出众之人,亦非泛泛之辈,瓦岗寨义军时李密将最精锐数千人组成内军骠骑,分由徐茂功、程咬金等将分别统领。归唐后又曾被李世民委以精锐骑兵玄甲营统领之一,可见徐茂功亦有过人之勇,本亦是常率队陷阵之将,当然相对其他将领,徐在谋略上亦有过人之处而演义却把其描写成了手执羽毛扇、能掐会算一类的牛鼻子老道士形象,只在中军谋划,从不上阵前冲杀。徐茂功归唐后因战功赫赫,被赐姓李,称李世绩,后李世民继承皇位,又避讳去世字,称为李绩。一生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立下战功无数,最耀眼莫过于以二百骑平薛延陀内乱,公元668年灭高句丽。为人守信重义,面对政治却从不参与。单雄信被斩时。徐茂功自割股肉以伺食,全结义之情。玄武门之变前以但奉朝廷之令拒绝李世民,这是种圆滑观望态度,意思是只要你能成功就必奉你号令,武则天能当皇后又称帝,徐茂功的暧昧亦是重要因素,对唐高宗说:立谁当皇后乃帝王家事何必问于大臣。让长孙无忌腹诽不已:“玄武门时就看出来这家伙是个奸滑小人”。可见徐茂功就是个纯军人,一生只问军事,对于政治斗争则采取避而远之、明哲保身态度。却与演义中的谋划军政大事的军师宰相、甚至神仙式的形象严重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