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场战役,不光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直接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同时这场战役也是强者与强者之前的对决,也正是因为这是强者之战,作为战胜方的晋文公才会凭此一战而慑服天下,使得各诸侯俯首来朝。接下来就来详细地解说一下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了解一下晋文公为何可以借此一战称霸。
先来了解下城濮之战的背景。
城濮之战发生在宋楚泓水之战之后,楚军大败宋军。中原诸侯国如郑、许、陈、蔡、鲁、卫、曹、宋等都已投降楚国。同时楚成王还攻占了齐国谷底,拥立公子雍,干涉他国内政,对齐国造成威胁。这个时候的楚国可谓是气势高涨,唯一能拦住楚军的恐怕也只有同样有着争霸想法的晋国了。
在泓水之战时,晋国还忙于内乱,但是随着重耳回国,整顿内政,晋国上下开始回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实力提高。这个时候面对楚军的攻势,宋国等已溃败,晋打着尊崇王室的名号,联络了齐、秦两国的实力以抗楚国。
那么晋楚为何会在城濮交战呢?
城濮之战的根本原因在于晋国援宋。公元前634年,宋成公因为宋襄公当年礼遇晋文公,也就是重耳当年流落在外时的一段经历,重耳也曾得到楚成王的礼遇。因为这份旧交,晋宋之间有着“叛楚即晋”的盟约。
是年冬,楚成王下令让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把缗邑包围了起来。第二年冬天,楚国率领陈、蔡、郑、许五国军队包围宋国,于是宋国只好向晋求援。晋国的元帅先轸认为他们出兵是为了救患,站在了有理的一方,如果能借此机会争夺霸权地位,那么可以一战。晋文公便同意出兵,并且十分重视,不仅亲自检阅军队,还扩编了三军,针对这次军事行动,制定了总体作战的方针。
首先第一点就是对于宋国的求援,不贸然出击,而是曲线救国。所以晋国并未直接救宋,而是先讨伐了曹、卫。为何先对这两个小国下手呢?因为"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曹、卫两国依附于楚,如果这两国覆灭,而楚就在近旁却不救,如何能服众?这一招既可诱使楚军北上,还可以逸待劳,完全不必直接跟楚国交手,就解了宋国围困之急。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出动三军,以战车七百之势伐曹。要伐曹,得跟卫国借道,卫国当然不许。于是晋军绕道南下,在南河渡过黄河。正月初九,攻击卫国,取得五鹿,同时挥师向东,先行派人去齐国传过结盟之意。二月时,晋齐结盟。卫侯见晋军兵临城下还跟齐国结盟了,忙着也想结盟,这个时候晋国当然不同意了。卫国又倒向楚国,国人不同意并且驱逐了卫侯。于是晋国不战而得卫国。
晋国出动三军、战车七百乘伐曹,借道于卫,卫人不允许。晋军遂绕道南下,在南河(河南省淇县南)渡过黄河。正月初九,攻取卫国的五鹿。并挥师东进,攻占敛盂(在河南濮阳东南),遣使至齐国通好。二月,晋文公与齐孝公结盟,成功地把齐国拉到了自己一边。卫侯见晋大军压境,晋、齐又结为盟好,请求参加结盟,晋文公不答应。卫侯又想亲近楚国,国人不同意,就驱逐了卫侯。晋军不战而得卫国。
战前,鲁国追随楚国,晋军共卫时,鲁还派公子买戍守卫国,眼下形势大变,鲁杀掉公子买,两头说好话,等着投靠最后胜利的一方。
晋攻曹、卫是为了引诱楚军北上,楚军不上当反而猛打宋国,晋国一时进退两难。这是晋大夫出了一手妙棋:让宋去贿赂齐、秦以劝楚国退兵,而晋则分曹、卫之地补偿宋,同时还激怒了楚,逼得楚怒而不听齐、秦之劝,而齐、秦也会因此恼怒楚国不给面子,而站在晋国这边。
一招就让楚国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局面当中,楚成王当然也很机警,见形势大变,号令撤兵,若是楚军这时撤退或许就没有城濮之战的惨败的。关键就在于楚军的这个统帅尹子玉,为人骄傲,刚愎自用,坚决要战。而最令人叹惋的是,楚成王原本已经决定知难而退,这个时候却突然犹豫了起来,一面想打,一面又不想打,鼠首两端,最后的确应尹子玉之请派了兵力前去,但是派得人却有很少。
统帅之人狂傲不堪,最容易陷入迷失。在战场之上,更是容易被激怒而中了敌方之计,激愤冒进乃兵家大忌。两军对峙于城濮时,晋文公提出退避三舍,表面上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实际上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便上钩了,一再请战,孤军深入。最后城濮一役,溃败而退。
晋文公一战称霸,楚国北上之势大退,而中原列国无不朝宗晋国。城濮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以少胜多之战。而晋文公之所以能赢,在于他的清醒。他太知道楚国的强大了所以不管是政治、外交还是军事都严密筹划,不敢像楚成王一样抱有侥幸,最终坐稳中原霸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