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三国时最为精彩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英雄四起,尤其被誉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不仅仅是位军事家、政治家、易学家、文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发明家,尤其是他发明的武器更是为最。
诸葛亮发明的武器能流传至今的并不多,木牛流马和诸葛神弩更成了千古绝唱;但诸葛亮临死还发明了一种武器,成本低,杀伤力弱,却能把司马懿数十万大军逼得滞留原地。
铁蒺藜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约有一刺朝上,它的名称来源于一种低矮的蔓生草生植物——白蒺藜。
这种植物多生长于北方荒漠沙地上,它的果实外壳有三角形尖刺,果实成熟后掉地,总有一刺朝上能够扎穿刺伤路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他们受此启发,按照白疾藜果实外形仿制出了铁蒺藜。
在《墨子·备城门》中记载,在战国时的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我国便开始使用铁蒺藜。
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有营区四周布设。
宋代以后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到了明代,军队已经广泛使用铁蒺藜了。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戚继光 《纪效新书》 ),便于野战布营。明军战船上也装载大量铁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 800枚。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动和作战。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战争中应用的障碍器材。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使用铁蒺藜还有一个小故事:公元235年,诸葛亮率军再出祁山。是年八月,诸葛亮突然得病身亡,失去统帅的蜀军开始回撤。为了防止魏军追赶,长史扬仪依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嘱咐,在沿途大量布设铁蒺藜。
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后,率军追赶蜀军。到了关中司马懿见沿途布设有很多铁蒺藜,便令三千名士兵穿着平底木履开路,使铁蒺藜扎在木履上。但即便如此,在排除了路障,大队人马再追赶时,蜀军早已走远了。
司马懿着急追赶蜀军,命人原地伐木绑与脚底;即便如此,被“铁蒺藜”所伤的人马仍旧不少。再等司马懿大军通过“蒺藜阵”,十万蜀军早已无影无踪。司马懿不得不对空长叹“死诸葛真乃神人也!”
后来这种“铁蒺藜”为了适应不同战场环境,其形状和用途种类逐渐增多;直到诸葛亮死后千年的今天,在一些作战环境中,“铁蒺藜”的使用依然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