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曹操和曹丕对他的态度分别如何?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马邑之谋发起者聂壹的后人。曾经是吕布手下,在吕布死后归顺了曹操,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所有排在了五子良将之首。他有什么能力能排在第一位呢?

第一,张辽智勇双全,行事麻利。官渡之战,张辽作为曹操的先锋大败袁绍军,斩杀袁绍大将蒋奇;白狼山之战,张辽再次身先士卒,从敌军围护中一刀斩杀乌桓首领蹋顿,使得敌军一举溃散,曹操军一战定乾坤。合肥之战,张辽运用敢死之士冲锋挫敌军锐气的策略,并巧设埋伏,以少胜多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可谓是智勇双全。

第二,张辽擅长在恶劣的局势中逆流而上,拥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延津之战,文丑军因仗着袁绍兵多将广而耀武扬威,士气旺盛,但张辽并没有因为处于劣势被吓退,而是和徐晃迎头而上,给予文丑以重击。最终,由于荀攸的计策加上张辽、徐晃和关羽的勇猛,文丑被斩杀,强大袁绍军败给了原本处于劣势的曹操军。

第三,张辽善于团结队友,顾全大局。曹操任命张辽和李典、乐进共同守合肥,而李典一直与张辽有很深的矛盾,十分厌恶张辽,乐进则不服张辽比他晚很久投靠曹操却被曹操任命为他的上司,因此也不愿意尽全力协助张辽,两人都消极对待,不愿出战。面对兵临城下的孙权大军,看着两位不服从自己命令的同僚,张辽没有与他们翻脸,更没有严厉惩罚他们,而是说:“两位兄台因为私人恩怨就不顾国家大事,也没关系,我不怪罪你们,请好好守好城就可以;我张辽一个人上前杀敌,你们就在这看着吧。”于是立刻取兵器上马。李典和乐进被张辽的话激起了一腔热血,他们愿意摒弃对张辽的偏见,与张辽并肩作战。在张辽的智谋和勇猛作用,以及张辽、李典、乐进三名大将的默契配合下,逍遥津之战大获全胜,张辽由此威震江南。张辽在国家大事面前不计较个人恩怨,而是重视与同僚的精诚合作,以国家利益和主公托付为重,具有大将之风范,也具有君子之气度。

第四,张辽公私分明,明辨是非。张辽与关羽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当关羽被围困在土山时,张辽向曹操求情放关羽一马,并最终替曹操招降了关羽,这是为了与关羽的朋友情分;但张辽并没有因为关羽是自己的朋友就徇私枉法、一味地保护关羽,后来在战场上,张辽与关羽尽力交战,没有心软,这是为了报效曹操、报效国家。张辽懂得珍惜情义,但能够在大义面前舍弃小义,以大局为重,以公事为重,是一位称职的将军,是公务人员的榜样。

可是就算立下战功无数的他,其实在曹操眼中不是很器重,但是他儿子曹丕就不一样。

《三国志》记载,曹丕继任魏王之后,先将张辽升任为了前将军,又在张辽驻守合肥之时,赐给张辽的母亲舆车,并让下令全体士卒欢迎张辽母亲的到来,给了张辽无上的荣宠。他登基称帝之后,则在大会群臣的时候,特意让张辽详细讲述了,当初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的战况,并称其为古之召虎,再次封赏了张辽的母亲。

当孙权再次背叛曹魏的时候,奉命出征的张辽却生了重病。这时曹丕更是体现了他对张辽的厚爱——《三国志·张辽传》记载:“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也就是说,张辽重病期间,享受到的待遇堪比曹丕本人。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合肥对于曹魏而言,至关重要,当初张辽仅凭七千人马,便抵御住了孙权的十万大军,甚至两度差点生擒孙权。不仅在江东能止小儿夜啼,事隔数年之后,纵使重病也能让孙权忌惮不已,张辽的功劳不可谓不大。曹丕作为魏国国君,对张辽厚加封赏,再正常不过,这有什么好令人费解的呢?

抛开曹丕对其他名将,甚至对合肥之战另外两位主角,即乐进和李典的态度不谈,仅是他与其父曹操对张辽态度的区别,就足够令人费解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众所周知,张辽在合肥之战中,一战封神,对当时局势的影响,远远大于比之后局势的影响。按理说,曹操更应该因为此事厚待张辽才对。通过曹操对许攸跣足出迎等事,我们不难看出,曹操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此类形势的人。

可是,当初张辽刚刚一战封神的时候,待遇如何呢?《三国志》记载:“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也就是说,曹操称赞了张辽一番之后,将张辽升任为了征东将军。至于其家人,并没有因为此事沾光。到了第二年,曹操再到合肥,想起张辽的战绩,感慨良久,也仅是给张辽增兵而已,没有做出其他事情。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当初张辽在曹操出汉中,无暇分身的情况下,抵御住了十倍于自己的兵力,保住了合肥,为曹操立下了大功。一向大方的曹操,除了几句称赞,以及给张辽升官、增兵之外,没有任何表示。反倒是五六年之后,曹丕想起了这段往事,一改自己对其他名将的薄情,不断的因为这段往事,对张辽厚加封赏,甚至连张辽的母亲,都沾光不少。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