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客居荆州的刘备枉屈盛情,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草庐,从而引出一段求贤请贤的千古佳话来。转战沙场二十余载的47岁老将刘备缘何冒严寒踏远途,屈尊三顾于年仅27岁的青年诸葛亮?且虚心地自称“智术短浅”,问诸葛亮“计将安出”?仅仅是因为诸葛亮乃“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这还因为诸葛亮是荆襄深有影响,有巨大实力的人物。南征北战而屡屡败逃始终寄人篱下的刘备深知,欲想在荆州站稳脚根,就得寻求与当地势力的联合,而诸葛亮在荆州则是一个风云人物。一般人多认为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不求闻达于诸侯”,为过着隐居生活的一个“布衣”。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仅从他在襄阳复杂而多层次的姻亲关系即可略见一斑。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荆州有着势力的各派人物,早在东汉时期,襄阳即是一个经济繁荣,世族豪强集中之地。刘表任荆州牧时,在襄阳豪强蔡氏家族和南郡中卢蒯氏家族的支持下,将荆州州治由武陵郡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迁至襄阳,这样此地的豪族势力也就更为强盛了。襄阳一带较强的豪族主要有蔡、蒯、庞、黄、马、习等家,蔡家的蔡瑁;蒯家的蒯越、蒯良、蒯祺;庞家的庞德公、庞统、庞心民;黄家的黄承彦;马家的马良、马谡;习家的习珍、习祯等为各家的代表人物。刘表进驻荆州,并在襄阳打开局面均是靠着蔡、蒯两家的势力。因而蔡瑁、蒯越等均在刘表政权里担任着要职,是当时的得势者。《襄阳耆旧记》载曰:“(蔡)瑁家在蔡州上,屋宇甚好,四墙皆以青石结角,婢妾数百人,别业四、五十处。”又“汉未诸蔡最盛,……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的蒯越,与蔡瑁、蒯良一起“佐刘表平定境内,表得以强大”。因此,刘表为荆州最高军政长官,蔡瑁为荆州第二号人物,蒯越为刘表谋主,是刘表政权的两大支柱。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相对来说则较为冷淡,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形成了在野的势力集团。这是因为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在东汉未年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背景之下,刘表坐保江汉而胸无四方之志,“无霸王之才,非拨乱之主”,因而这些豪族之有识之士均不与之合作。黄承彦与刘表、蔡瑁为至亲,但未在刘表政权中供职;庞德公也是如此。《后汉书•逸民列传》载:“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庞德公),不能屈,乃就候之”,仍旧请不动,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这一在野的势力集团,有着很大的声势,他们交相赞誉,控制着当时的荆州舆论界;他们聚会于这一集团的代表人物庞德公之鹿门,研讨经史,探究学问,分析形势,议论时政,抒发各自志向,因而带有浓厚的政治和组织色彩,他们在等待有利时机,以与其它势力集团联合,寻求政治出路。
诸葛亮与荆州这两股势力的上层人物均有着或远或近、或多或少的姻亲关系。诸葛亮娶“阿承丑女”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据《襄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蘸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沔南名士黄承彦为诸葛亮的岳父。同书另载:“汉未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黄承彦妻,小女刘景升(刘表)后妇,瑁之姊也。”由此可知,诸葛亮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蔡瑁的姐姐)是同胞姊妹,加上诸葛亮与刘表有着故旧关系(通过叔父诸葛玄),后刘表之子刘琮又娶了蔡氏的侄女,因而是亲上加亲。另诸葛亮的大姐夫正是蒯家的蒯祺。据《襄阳府志》卷23载:“旧志晋代人物习嘏之前,尚有蒯钦,称钦从其祖祺,妇为诸葛亮孔明大姊。
诸葛亮虽与荆州统治集团的领导层有着姻亲关系,但请葛亮并来进入刘表荆州的统治圈层,他也无意于进入。因此在其叔父诸葛玄死后,他即“隐居”隆中了,不过他的“隐居”并非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与在野的荆襄地主集团打成了一片,并与该集团的主要人物有着一系列的姻亲关系。《襄阳耆旧志》载:“德公子字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亮小姊。”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与庞统既是志同道合的挚友,同时也是表亲。而庞统的弟弟庞林,娶了襄阳城南、“宗室富盛,世为乡豪”的习家习祯之妹。马良、马谡是兄弟,马良在写给诸葛亮的书信中称亮为“尊兄”,裴松之于此下注曰:“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正因为诸葛亮有着如此复杂而多层次的姻亲关系,因而刘备不惜屈尊三顾;也正因为诸葛亮在人才荟萃的襄阳,通过种种姻亲关系,怀抱管仲之志、精习经史,从而形成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卓绝的政治组织才能。诸葛亮自建安初随其叔父诸葛玄来到襄阳,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随刘备一起离开襄阳,在襄阳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和形成了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社交才能,形成了强大的实力和巨大的影响,为以后的政治前途及人事关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