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宋朝果然很有料:赵德昭神秘死亡的玄机(图)

节选自《宋朝果然很有料2》,中国工人出版社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为了给将士们请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武功郡王赵德昭挺身而出,他要替这些将士们说句话,替他们讨要平定太原时候的赏赐了。

那么,赵德昭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呢?

三点足矣。

首先,赵德昭认为必须颁赐。

按照惯例,只要打了胜仗,就应该犒赏三军,即使打了一个败仗,也要发些抚恤金啥的,要是国家一分钱都不掏,以后谁还为国家打仗呢?当然了,虽然讨伐幽州失败了,但这不能跟平定太原混为一谈,所以国家还是要论功行赏的,这样才能安抚军心。

其次,赵德昭认为应该对赵家天下负责。

对于赵德昭而言,赏罚不公,势必会导致军心动摇,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以后的战争,甚至会影响赵家天下的稳固。因此,作为皇子、作为赵家的一份子,赵德昭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好好地提醒一下这位皇帝二叔。

最后,赵德昭认为自己的话应该好使。

自古以来,作为外姓员工,如果想让老板掏钱,势必要难如登天;相反,如果让本家亲戚去劝说,结果却易如反掌。毕竟血浓于水,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活人,还得看看死人(赵匡胤)。

对于赵德昭而言,他是太宗的侄子,太宗即位后,他仍然是皇子,更是太宗最宠爱的人。所以,赵德昭觉得自己的话应该好使,自己的这个叔叔也应该接受这些建议。

综上所述,因为赵德昭有替民做主的意愿,他也是赵家天下的一员,更认为自己的话好使,所以他毅然决然地入宫面圣,去阐述自己的思想,并走上了这条直言进谏的不归路。

当然了,对于赵德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扬的。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要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光靠勇气和斗志,不一定就能够做成事,可能还会适得其反,甚至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单靠勇气行动的人,只能靠气势获胜,这叫作“鲁莽”;脑袋一团浆糊,盲人瞎马的玩儿命冲,最后只能掉下悬崖,这叫作“失足”;这种鲁莽加失足的人,虽然勇气可嘉,但最多称为“匹夫”,绝不能称为“英雄”。

这个道理很简单,拥有勇气,虽然会让别人羡慕不已,但却未必能成功,甚至会白白送死,这就叫作“无谓的牺牲”。真正的英雄,是要爱惜自己生命的,因为他们要留着自己的性命,去成就更大的辉煌,这才叫真正的英雄。

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惧;知死而不死,才是无敌。

只有这种“无敌”的人,才能成就一番真正的事业,成为一名真正的英雄。

那么,这位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为士兵讨要赏钱的赵德昭,他是不是一个英雄呢?

要知道,在给这些士兵请赏前,赵德昭如果掂量过自己的分量,再看看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他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请赏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无知和搞笑了。

因为之前“黄袍加身未遂”这件事情,已经让这位皇子进了赵光义的黑名单,更成为这位皇帝的一个心腹大患!

自古以来,在那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里,皇帝最害怕的是什么?就是怕别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也来一次黄袍加身、改朝换代。因此,只要你敢谋反,不管罪证是否属实,你就算是完蛋了,等着被株连九族吧,就连皇帝自己的亲儿子,也绝不例外。

一句话,赵德昭死定了。

所以,当赵德昭夸夸其谈,替北征的将士们请功讨赏、陈述功过是非时,赵德昭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突然之间,他的二叔拍案而起、血灌瞳仁的勃然大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赏赐他们不迟!”

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莫要小看这短短九个字,宋太宗的这句话,不仅分量十足,更是包含了四层意思。

第一,老子是皇帝,赏罚是我自己的事情,你算什么东西,赶紧滚蛋!

第二,北征时大家曾拥立过你当皇帝,别以为我不说,就等于忘了这件事!

第三,你想当皇帝,不管有没有这个心,老子都清楚无比!

第四,你想犒赏这些拥立过你的将领,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说!

可见,宋太宗的这短短九个字里面,包含了他的羞辱、恼怒、忌恨、怀疑、质问,甚至是恐吓!而这位天真无邪的武功郡王赵德昭,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也没有想过二叔竟然会翻脸,而且比翻书还要快!

所以,本来想替官兵请赏,一门心思想稳定大宋天下的赵德昭,他却得到了这么一番误解,换来了这么一番羞辱、恼怒、忌恨、怀疑……您让他情何以堪?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后,赵德昭的反应就两个字“惶恐”。经过了这件事情后,赵德昭既害怕又委屈,他的身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最后情绪激动、气愤难平,结果当天晚上,赵德昭就离奇逝世了!

那么,赵德昭是怎么死的?他是畏罪自杀,还是有人故意谋杀的呢?

根据权威史料《宋史》记载,当时官方公布的死亡原因是:赵德昭,喜吃肉,而且是肥肉。那天被赵光义痛骂一顿后,赵德昭心中这叫一个憋屈,他就回家玩儿命吃肉,最后吃着吃着,就把自己噎死了。

本传云德昭好啖肥肉,因而遇疾不起。

实际上,由于这段史料说得太荒诞不经了,说的跟评书儿戏似的,就连当时的北宋人也不相信。这些人更加相信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认为这本书记载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历史。

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当天,被二叔痛骂一顿后,赵德昭回到自己府邸,他越想越憋屈,就问左右随从道:“你们谁有刀?”

一听这话,大家怕出意外,都不敢给他刀,他们只能搪塞道:“按照规定,我们不能随身携带利器,所以身上没有刀。”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德昭还是非常生气,他就把自己关在了茶酒阁里,随后拿起了放在桌上的水果刀,就这样自刎而死了。

赵德昭就这样死了,用一把水果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得这样糊里糊涂,死得这样莫名其妙。而他自杀的原因,也就是因为史书上的那两个字——惶恐。

一个23岁风华正茂的大小伙子,就因为这两个字而想不开,最后愤然自杀了,这可能吗?

可能。

翻开赵德昭一生的履历,细细品味一下他的悲惨人生,您就会知道这个答案了。

首先,虽然赵德昭是皇长子,也是嫡出的皇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深受父母的喜爱。相反,从劝告二叔发赏这件事情就能看出来,赵德昭行事一根筋,且政治幼稚、毫无心机,因此,赵匡胤未必喜欢这个傻儿子,他的继母宋太后也不待见这个皇子。

要知道,在赵匡胤死的那个夜里,宋太后第一个想到的继承人,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无论如何也不是长子赵德昭。

其次,对于赵德昭而言,当看见二叔痛骂自己时,他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自己多么委屈,而是目睹了一个让他彻底绝望的事实:

这一刻,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抛弃了他,而且眼睁睁地看着他往火坑里跳!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赵德昭的目的,所有人也知道赵德昭要去为将士们请赏,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提醒他,这是一个十死无生的鲁莽行为,也是一条通往阴曹地府的不归路。

因此,对于赵德昭的死,当时宋朝的所有文武百官,都是凶手!

这绝非危言耸听,就在不久前,在出征北汉的前夕,有一个姓吕的大胖子,他苦苦劝谏赵廷美道:“皇帝出征,你千万不要留在京城,一定要随军出征,倘若留下来执掌内廷财务,您就等着大祸临头吧!”

后来,在那个拥立新君的夜晚,也是这个吕大胖子的进言,最后让赵廷美全身而退,结果把赵德昭扔了进去,差点让这位皇子成为一个谋朝篡位、改朝换代的乱臣贼子!

可见,人心叵测、世态炎凉,二叔早就图穷匕见,就等着自己肥猪拱门了,结果这些人还狠狠地补了一脚。啥也别说了,赵德昭算是想明白了,与其被这些人折磨致死,还不如自杀了断,这样一了百了,大家也全都痛快。

以上,就是赵德昭自杀的真正原因,很简单,一点也不复杂。就是一个年轻人哀莫大于心死,用偏激的行为报复社会的结果。

当然了,一家之言,如果你讨厌我的想法,全当我写了一堆废话。其实,关于赵德昭的死,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

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证明,赵德昭在临死前到底干了什么。那把切水果的刀,又是如何要了这位皇子的命。假设这位皇子是割脉自尽的,那么在他血流尽前,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发现异常,进而大声喊救命。

这位皇子在自杀前,他可是管随从要过刀的,而他的这个反常行为,却没有一个人起疑心,也没有一个人防止他干傻事。

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起疑心!

也许,当时把自己关起来的赵德昭,他根本没打算干傻事,只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也许,就这这个时候,一个人从窗口闯了进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要了这位皇子的命;也许,当得知侄子被杀后,赵光义下令掩盖事实,并彻底篡改了这段历史。

反正,在那个赵德昭“自杀”的现场,没有人证,没有物证,只有一把切水果的刀……

好吧,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当看见侄子尸体后,赵光义的心却彻底踏实了。因为,他终于等到了那个想要的结果——赵德昭如期而死。

根据史料记载,得知赵德昭自杀了,太宗赵光义第一反应是“惊悔”,他急忙跑到了赵德昭的府邸,并抱着这个侄子的尸体大哭道:“傻孩子,为什么这么想不开,为什么要走绝路呀!”

痴儿,何至此耶!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当然了,赵光义的这种行为,到底是真心悔改,还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进行的一次逢场作戏呢?

公道自在人心。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德昭自杀后,仅仅过了几天,意气风发的赵光义就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庆功仪式,他不仅高度表彰了那些收复河东的文臣武将们,还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犒赏。

苍天可鉴,赵德昭在天之灵,不知作何感想?

除此之外,就在几天前,这位还后悔不已、痛哭流涕的二叔,居然大张旗鼓、高高兴兴地举办了庆功宴。看这个架势,真是除去了一块心头肉,彻底解开了一个大疙瘩,心里这叫一个痛快!

古往今来,君主都是为自己着想的动物,他们是标准的人面兽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当作棋子。因此,在这个世界上,相信什么,也别相信这些冷血皇帝的话。

这就是赵德昭用自己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最后启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