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20位皇帝
20、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1736年-1795年在们,年号乾隆。其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在位期间,进行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出征缅甸、安南等诸多战役,自我总结为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开四库全书馆,历时十五年编修成《四库全书》。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于养心殿驾崩,享年八十九岁。庙号高宗,葬于裕陵。
乾隆剧照
19、雍正
雍正,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玄烨第四子,乾皇帝弘历之父。
1723年,胤禛在纷争中神秘继位,年号雍正。继位之后,雍正即着手整顿吏治,打击朋党。先后除掉与自己争储失败的皇八弟、皇十四弟,以及侍功自傲的年羹尧、隆科多等人。
1724年,雍正诏令实行耗羡归公和讵廉银制度。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摊丁入亩之策。命鄂尔泰都督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并用兵西北,维护边疆。
1735年8 月23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其死因至今依然是史学界的一大疑团,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雍正
18、康熙
(1654-1722年),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清世祖顺治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佟佳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世祖驾崩,玄烨即位,时年八岁,改次年年号为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亲政。
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平定三藩之乱,历经八年时间(1681年)予以平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面对俄国入侵,在雅克萨进行再次自卫反击战,而且取得了胜利。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出兵进击噶尔丹,曾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叛乱。
五十年(1711年),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于畅春园驾崩。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葬于景陵。
康熙
17、努尔哈赤
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永陵乡)。
1583年,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铠甲,含恨起兵,开始了他一生的戎马生涯。
1616年,历经30多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图阿拉称汗建国,年号天命,国号大金,历史上称为后金。
清太祖努尔哈赤
16、永乐皇帝
(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1岁时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三年之后攻占京师(今江苏南京),并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并立妃徐氏为皇后。
派遣三宝太监郑和出使西洋等地,远到东非,使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到促进。命解缙等编纂《永乐大典》,大量古代文化典籍得以保存。
明成祖朱棣
15、明太祖朱元璋
(1328-1398年)朱元璋,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生凤阳东)人,出生一截江苏沛县,后移居泗州,接着又举家游荡到濠州(今凤阳)。
1352年,投奔于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勇武过人,很快成为濠州红巾军中统兵一方的大将。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
14、元世祖忽必烈
(1215-1294年)全名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次子(共有四个子嗣),第一代蒙古大汗。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称中都(今北京),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大元。次年,改京师中都名大都(即元大都)。
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视建军治军,维护国家统一。他主张政治与军事并用,战抚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两线作战;善于运用远程奔袭、迂回、围歼以及步兵、骑兵、炮兵、水兵联合作战等战法,夺取胜利,为元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
13、成吉思汗
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蒙古人。生于1162年,1189年被推为可汗,从此开始统一蒙古和漠北的事业。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上尊号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即位后,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建立领户分封制。封建制在蒙古形成了;制定法律;创立护卫队;创造蒙古文字;并开始向外扩张。1218年,征服西辽。1219年,亲征花刺子模(今阿富汗,伊朗)。
1222年,进犯干札(今阿塞拜疆)。1223年到里海,咸海北部。1227年灭西夏。1227年7月,病死于萨里川,在位22年,死时66岁。
元太祖成吉思汗
12、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古打(1068-1123年),金世祖劾里钵第二子,又名完颜旻,祖上世为部落酋长。
辽天庆三年(1113年)10月,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统一女真各部,设勃极烈(宰相)之职。当时女真族是辽国的附庸,完颜阿骨打被辽封为惕隐(辽官职名),次年,又被封为节度使。
天庆四年(1114年)起兵反辽,十一月,于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大败辽军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在们9年,天辅七年(1123年)七月病逝,终年56岁,葬于睿陵(今北京市房山县西面三峰山下)。天会三年(1125年),被谥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11、西夏王李元昊
(1004-1048年)党项族人,父亲是西平王李德明,生母卫慕氏。
李元昊实行变发式、扩建宫城。李元昊袭位后,于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李元昊接受了宋朝的先进文化,结合党项族的民族特点确立了一套政治、军事制度。他与辽、宋之间进行了一些战争,而且取得了胜利,形成了宋、辽、夏鼎立的局面。
1041-1042年,李元昊的部队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继大败宋军,宋仁宗只好册封元昊为夏国王。
李元昊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导致西夏内部日益腐朽,众叛亲离。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被其亲生太子宁令哥刺死,享年45岁,谥号武烈皇帝,葬于贺兰山麓西夏泰陵。
西夏王李元昊
10、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涿郡(今河北清苑县)人,出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
960初,发动陈桥兵变,称帝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次年,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称帝后,继而采取先南后北战略,至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又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枢密使掌军政,三司使掌财政,以分宰相之权。挑选地方精壮兵士组成中央禁军,以此来削弱地方兵力。颁布《宋刑统》,加强控制司法权,并且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选用将领驻守北方要地,防御契丹侵袭。
在位17年(960-976年在位),死于976年,享年50岁,庙号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9、唐玄宗李隆基
(685-762年)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
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改元为开元。开元初年,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为相,革除弊害,鼓励生产,经济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晚期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玩乐,又听信奸臣、宦官如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和安禄山,任由他们把持朝政,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玄宗由成都返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后又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忧郁寡欢,潜心修道,去世后,葬于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
8、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名曌,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武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荆州都督武士彠之女。
唐高宗即位后,于永徽四年(653年)再度被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王皇后,武则天为皇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李显即位,史称唐中宗。武则天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降睿宗为皇嗣。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复位。中宗给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该年十一月,武则天于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去世,时年虚岁82岁。
一代女皇武则天
7、唐太宗李世民
(598-649年),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在位23年(公元626-649年),其统治的盛世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617年,其父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率右三军。次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征战数年,在唐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战功显赫。
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继承帝位,史称唐太宗,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在位期间,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发展科学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发动平定战争,维护边疆稳定。在其统治后期,因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加深了社会矛盾。
649年,唐太宗在含风殿驾崩,终年52岁。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6、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杨坚袭父爵为隋国公,累官至上柱国、大司马。
周宣帝驾崩,周静帝年幼继位,未能亲理政事。杨坚以元舅身份总揽朝政,都督内外诸事,封隋王。大定元年(581年)废静帝自立,国中隋,改年号为开皇。在位24年,仁寿四年七月驾崩。
杨坚即位后,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但晚年好猜疑,不善明察,听信谗言、任用小人,且不悦诗书,迷信符瑞。隋朝统治短暂,与杨坚有一定关系。
隋文帝杨坚
5、汉光武帝刘秀
(公元前6-公元57年)字文叔,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庶子长活王刘发的后人。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篡权,昆阳之战,一举成名。后在河北平王郎(冒名称帝,与刘秀争夺天下),降铜马,艰难奠定立国的根本。
统一天下后,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施政措施皆以清静简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公元25-57年在位(共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汉光武帝刘秀
4、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名彻,字通,汉景帝第九子。公元前156年,生于长安,公元前140年,太子刘彻继位年仅16岁。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之士。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五月,下求贤诏,得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遣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人出击匈奴,反击匈奴之战正式打响。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出击漠北,大胜匈奴。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琥帝病重。诏令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令霍光等人辅政,同年驾崩。
汉武帝刘彻
3、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西汉第三们皇帝,公元前10-公元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的中子,公元前196年,汉高祖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酷刑,执行汉初时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合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一度呈现富庶安定景象。
汉文帝以俭约节自持,是个谦逊克己的君主。汉文帝与其子景帝的两代统治时期,国富民强、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死时年仅47岁,葬于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
汉文帝刘恒
2、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今江苏丰县)。字季,小名季。出身布衣,早年任泗水亭长。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
在灭秦战争中被项羽立为汉王,故建国时,定国号汉,因为定都长安,后人为了区别于利秀建都洛阳的后汉,史书上称为西汉或前汉。
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在位12年,谥号高祖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们布衣皇帝。
汉高祖刘邦
1、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之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强起来,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为秦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始皇帝,嬴政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及交通道路,这些变革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沙丘驾崩,时年50岁。
秦始皇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