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之一,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是三国后期的主体,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以曹魏势力获胜,那么蜀汉灭亡的真相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自从刘备去世之后,蜀国便开始逐渐一蹶不振,刘禅继位,天生无能,甚至还搞出来“乐不思蜀”的笑话。诸葛先生不想先帝刘备的事业从此消灭,于是率领大军,开始北伐,怎奈数次失利,最终身体不堪负重,最终累死在了北伐途中,一代军事大能就此灭亡。诸葛亮死后,姜维想进一步扩大蜀国的影响力,于是毅然决然开始了新一轮的北伐,可惜最终兵力不够,耗尽了蜀国的元气,从此只是成为了历史。
对于姜维执意北伐这件事,大体上人们评价是不高的,贬多褒少,陈寿甚至是觉得姜维这只是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而大部分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耗尽了蜀国的国力,使得最终曹魏一举攻破。可是真的是这样子吗?
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自盯着,有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一个企业家这样管理团队,到最后肯定要累死。诸葛亮解释他这种行为时说,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因为先帝对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容许自己出差错。
其实正是因为诸葛亮太小心谨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
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所以刘备在的时候,蜀国有五虎上将。刘备死后,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书记的廖化(做过山贼,归顺关羽)做先锋。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去培养年轻人。
还有就是姜维不采取魏延的意见,话说当时刘备对魏延的能力是了解的,为了让众人都信服,刘备在一次宴会上进行委任,魏延接受任命,并回答刘备的问题,刘备问他打算怎么做,魏延说道如果来犯,要为大王拒之,如果偏将带着十万兵马前来,就去吞掉。魏延这一番话深得刘备喜欢,刘备对魏延的任命很满意。
魏延做了镇远大将军,当时魏延镇守汉中,采用的策略是在城外设置防御点,采用坚决不战的策略,让敌人束手无策,选择退兵,其实这一招看似没什么,但是却是一个非常符合蜀汉情的策略。
汉中作为蜀国的门户,当时的蜀汉实力不如敌军,能够防御敌人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魏延这个策略确实管用,当时的汉中有数十年安然无事,后来魏延被杀,但是他的策略仍然被采用,曹操来犯,拒不开战,曹操只能无功而返,不仅保证了土地不被侵占,还能不损失一兵一将就将敌人击退。
后来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来到此地,认为魏延的策略太过保守,只能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不能选择进攻敌人,姜维直接选择撤掉了魏延当时的边防部署,将军队撤离汉乐两城,并选择诱导敌人进入内部的部署。
而姜维这一行为,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种子,虽然魏延采用防守,但是可以保证土地不会丢失,只可惜防御部署撤走以后,大军来袭,无力抵抗,最后导致蜀汉灭亡,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坚持魏延的策略,否则历史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总结下来蜀汉灭亡的原因有三点。
1、蜀后主刘婵宠信宦官黄浩,群臣人人只求自保,大将军姜维屯田沓中避祸,蜀国防御上下不能同心一致,被邓艾偷袭成功。
2、姜维与钟会相持于剑阁,、邓艾的一支部队偷过阴平,攻打江油,但是蜀后主懦弱无能,朝廷臣子懦弱不能统一御敌,没什么抵抗投降了。
3、根本原因在于,蜀国地处偏远,人口不足,战争潜力不够,再加上蜀国人才后期凋零,政治腐败无能,失败是必然的。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