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有八分功劳,却也逃不过冤死的结局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著名的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有八分功劳,却也逃不过冤死的结局。

刘伯温是元末明朝的浙江人,从小天赋极高,读书能做到七行俱下,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便学习春秋经书,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初学的人一般只能读通,却不明含义,可刘伯温看了几遍之后便能倒背如流,而且还能解说文义,连老师也十分佩服。刘伯温并不只读四书五经,对于兵书、天文历法尤其喜欢,甚至还学过“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被当时的人比作是当代诸葛亮。

有说法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单从这句看并没有看出他俩能力的高下,只是说处的时代不同。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有传闻,为了真实的了解诸葛亮的实力,刘伯温甚至干过掘诸葛亮坟的举动。

因为不服气世人总喜欢拿着自己跟诸葛亮做比较,而且又凭实力测算出了诸葛亮坟墓的所在地,所以刘伯温曾带人想要对诸葛亮的坟墓一探究竟。想必刘伯温内心也忖道,你不是号称天下无敌,料事如神吗?那我现在就去探一探你的坟墓,看看谁才是最强的术士。结果刘伯温带人进入了第一层后,在门口上竟然写着几个大字:我知后世出伯温,你知后人出何人?原来诸葛亮早就料到他百年后会有一个小子因不服气来探墓。刘伯温当即给诸葛亮磕了三个头,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都说刘伯温料事如神,这是因为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曾经有过两次非常重要的决策,第一次在朱元璋和众多谋士意见相左的时候,只有刘伯温力排众议,坚决支持朱元璋,后来果然如二人所料,获得意外之喜;第二次,朱元璋跟众人意见相同,刘伯温却极力劝阻,但是劝阻无果,导致最后朱元璋险些大丢失所有先机。这两件事情使得刘伯温声名远播,被传得神乎其神。

说起他的故事,有很多,有一次,皇帝正在吃烧饼,刚刚咬下去第一口的时候,就听见太监说,刘伯温来了,想要见皇上,于是,朱元璋就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他一向是非常的聪明的,并且能够看清楚很多的事情,求见,肯定是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于是,朱元璋就把刚咬第一口的烧饼放在了碗里,并且用东西盖住了,接着召见了他,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走了进来,跟皇上行礼,皇帝随后问他,你知道这碗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刘伯温想了想,说到,是烧杯。当时听完,皇帝非常的震惊,不禁感叹,为什么可以猜的如此的准确呢?于是,两个人就这样的借着这个烧饼的话题,聊了很久,也聊了很多,并且这个故事,还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大家有的时候聊天的话题。

他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给皇帝出谋划策了很多的东西和主意,办法,并且,朱元璋对他也是十分的尊重的,甚至很看好他的前程,也给予了很多的官位,甚至的物质方面的需求,但是为什么最后他的结局还会这么的惨呢?我们这就来分析一下。

刘伯温是个聪明人,刚建国4年,他就看透了朝堂之上的各种争斗。在一次宴会上,他就发现了朱元璋对那些功臣的杀心。

这让他在王朝稳定之后,更加的安分,就连朱元璋都没有理由杀了他。刘伯温也不希望自己断送在朱元璋手里,毕竟他的权利越来越多,他也知道朱元璋对自己的忍耐是有一个限度的,可是他这个时候不能退,不然朱元璋不仅不会让他离开,反而会杀了他,他只能找时机慢慢谋划。有一次,刘伯温在家里写奏折,突然皇帝身边的太监请他进入皇宫,刘伯温也知道皇帝这是按耐不住了,想要杀了自己。在进入皇宫后,就跟皇帝说,自己刚才在写奏折,可是有一个字不会写。

朱元璋很好奇,就询问他是什么字,刘伯温表示是大赦天下的“赦”。要知道赦字是皇帝在批阅奏折的时候写的一个字,而刘伯温说自己不会写这个字也就是说自己对于皇位并没有任何想法。刘伯温还表示自己年纪已经大了,连字都认不清了,希望皇帝能够让自己回家养老。朱元璋看他是真的打算会乡养老,批准了他回去。

刘伯温老家附近有个地方叫淡洋,水路两便,易守难功,土匪经常出没。方国珍就是在这里起事,拥兵自强,对抗朝廷的。刘伯温回家后恰碰上淡洋逃军叛乱,危及朝廷安全。但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不让皇帝知道。刘伯温就让儿子直接向朱元璋上奏。胡惟庸知道后很高兴,认为报复刘伯温的机会来了。他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劾刘伯温,说他与百姓争夺淡洋,因为淡洋风水极佳,有帝王之气,想图谋不轨,想在那里筑坟,将来自己的子孙就可以称王称帝,

刘伯温知道后,明白自己已经被陷害,不能在家呆下去了,于是启程进京谢罪,朱元璋也觉得不放心,如今天下刚刚稳定,万一刘伯温心生异志,或另投他人,那就麻烦了。宁可除掉以绝后患,所有朱元璋不放刘伯温回家。后来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安排胡惟庸送药,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后来病情加剧而死。许多人认为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杀掉刘伯温的,终年65岁,一代谋略大师就这样凄凉的去了。不久之后,胡惟庸全家亦遭灭门之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敢太聪明,要学会大智若愚、要养晦韬光、要藏拙……

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死不入朝,并说燕王朱棣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另一个是刘琏,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害死,刘家只有孙子刘廌活了下来,刘廌知道官场的黑暗与复杂,也知道了在朝当官的忌讳和危险,决心永不入仕,后来刘氏八代都没有人出仕,直到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得到了诚意伯的封号,再有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孙子刘世延。刘世延之后是刘荩臣,刘荩臣死后清朝建立,传到其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刘伯温的后人今何在,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青田刘伯温后裔传到第24代了,青田有三支刘伯温后裔,第一支是林坑房,另一支是山根房,还有一支是小于房。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伯温哀莫大于心死,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才智,出生入死地为其效力,建立起煌煌巨业,结果自己退避三舍仍不能得其善终。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