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许多的古装影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的官员,其中九品芝麻官中的八府巡按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在历史上的八府巡按,究竟是多大的官职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
所谓巡视,在历史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天子巡视,以最高统治者为主体,舜建立的“五载一巡狩”制度就是最早的天子巡视,以此来考察各地的诸侯为政得失;
二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巡视,“八府巡按”代表的就是这种纵向的巡视制度;
三是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的巡视,例如州郡地方长官或者地方的监察官员对所属区域的巡视。
不过所谓的“八府巡按”,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官方从没有过“八府巡按”一说,只有“巡按御史”,而且,巡按御史的官职非常小,只是小小的七品官。
历史上,为统一政令,监督、考核地方官吏,了解为政得失和社情民意,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巡视是必然的,很早就有了。例如,夏商周时名为“方伯”的官员,其职责就是监察各地的诸侯;在甲骨文中,出现过“东吏”“西吏”的记载,根据专家考证,这些官员的职责之一,就是代表中央巡视地方。
战国时期,国君、国相“巡行”地方,郡守“巡县”,这种纵横交错的监察制度被统一后的秦帝国继承,并在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刺史“乘传周流”,也就是坐着驿站提供的马车巡视所辖区域内的郡国,称之为“行部”。通常,刺史在每年的8月出巡,年底回到长安汇报工作。刺史权力很大,但级别不高,只有600石,而郡守的级别是2000石,这是我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的一个特点,即“以卑督尊”,地位低,不受利益关系的制约,锐意进取,能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扮演好帝王耳目的角色。
正是因为刺史大权在握,时间一长,其地位逐渐巩固,最后演变成了一级地方政权。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级别为2000石。刺史正式由监察官变成了地方长官。
汉王朝土崩瓦解后,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几百年的乱世中,割据政权继续延续着中央对地方的巡视。例如晋武帝曾多次派遣官员巡察地方州郡;孝文帝将北魏的疆域划分为东西两道,由“东西二道大使”分别负责巡视。隋统一天下后,设立司隶台,作为中央监察地方的机构,长官为司隶大夫,副职为别驾,负责对东西二都的监察;下属刺史14人,负责巡视全国其他地方,每名刺史各有副职从事1人。巡视的时间是每年2月到10月。
巡按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由隋朝设置的,在明清两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设置。巡按御史是御史的一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均设有监察机关即都察院(类似今天的中纪委或监察部),都察院下面设御史(也称监察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属有十五道监察御史。
这些御史可以分为几类:在京城都察院供职的称为内差或常差;奉命出巡盐务的称为巡盐御史;奉命出巡漕运的称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称为巡按御史……前面提到的“八府巡按”,指的就是巡按御史。据《明史》记载,明洪武年间即有巡按御史之设,但不是常例,到了永乐元年(1403),才成为定制。
一般来说,这个职位都是皇帝委派监察御史担任的,在皇帝的委派下,监察御史前往各省进行检查吏治。这样看来监察御史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有点像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不过监察御史与司隶校尉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两者是千差万别。《新唐书·百官志三》记载“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由此看来监察御史的级别是非常低的。监察御史的职责很简单,就是负责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可是监察御史的级别非常低。
那么监察御史的级别有多低呢?进入朝堂连走正门的资格都没有,只配走偏门。监察御史在古代的时候一直是存在的,虽然级别不高,但是监察御史的权力大,属于官小权大,让百官很是忌惮。到了宋朝时期,监察御史的级别也上升了。
宋朝时期的监察御史达到了从七品,虽说不算高官,可是要比唐朝时厉害了一点点。到了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为主官,这时候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各冠以地方名称,也就说监察御史开始负责监管地方的吏治。
根据记载来看,明朝时期监察御史一共有一百一十人,均为正七品官。到了清朝时期,也是如此,延续了明朝的制度。乾隆皇帝时,监察御史成为了从五品官。可以说这个官职最高也才五品官,不过根据八府巡按来说,看似很高的官职,其实则不然。
"八府巡按"总给人一种权力很大的错觉,造成这样的情况,恐怕与另一个官职有关系,就是"巡抚"。巡抚是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封疆大吏。巡抚的权力要比"八府巡按"大得多,巡抚是管理一方军政和民政的。也就说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历朝历代的巡按御史都出现过,最早的时候出现在隋朝。到了清朝时期,巡按御史仍然存在,每一个朝代中,巡按御史的职责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区别。明清时期就设立了都察院,明朝分为十三道监察御史,清朝有十五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就是监察古代官员的,这个地方级别不高,但是权力非常大。即使是朝中的大官,见了监察御史也要客客气气的。为什么监察御史的级别非常低呢?这就是古代的厚黑学了,假如监察御史的级别过高,那么它的权力过大,就会导致问题不断出现。
监察御史的级别低,可以平衡权力,这才是朝廷设置监察御史的目的所在。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属于“代天子巡狩”,可见其位高。监察御史的权力能够达到“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见其权重。这还没有完,监察御史还能够“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就是说对皇帝要直接禀明,不用遮遮掩掩。
到了清朝时期,监察御史的职责也没有改变,可以说从隋朝出现监察御史之后,它的职责都没有变化过。现如今看来,在各种小说戏剧中频繁出场的"八府巡按"只不过是老百姓们对于清官的一种向往,他们希望真正有两袖清风的大官来为民做主。
那么至此你对于八府巡按,还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