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在军事上体现出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就有一艘被称为“飞机母舰”的舰艇,名为“镇海”号,而他的拥有者的身份更是特殊,大名鼎鼎的军阀张作霖。
早在1909年的时候,浪漫的法国人就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设想,这应该是最早的“航空母舰”相关的理念的出现。
到了三年后的1912年,英国人们开始试着将法国人的想象变为现实。他们把一艘破旧的巡洋舰进行了改造,变成了可以供水上飞机起落补给的平台,这时候飞机是水上飞机,只能从水上起飞和降落,而不是利用战舰的夹板,所以只能叫做“水上飞机母舰”。
到1922的时候,日本人建成了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可以供飞机在战舰甲板上起飞降落的航空母舰,并且为其命名为“凤翔”号,汪洋大海中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乘风破浪的航空母舰。
当东洋和西洋人都在研究航母,希望抢先一步掌握制海权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各个大帅们也很忙,忙着抢人抢粮抢地盘,海军?那是什么?但是,还真有那么个例外,那就是张作霖张大帅。
张大帅重视海军的发展,很可能与他的一次遭遇有关。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双方交战正酣,张作霖为了解战况进展亲临前线,但是结果在途中遭到了敌方海军舰炮的持续火力输出,张少帅差点提前接班。不久之后,张作霖就挖来了人才沈鸿烈。沈鸿烈早年曾经留学日本正好读的就是海军培养相关的专业,沈鸿烈自己也是关注着世界上兴起的航母热。
沈鸿烈多方考察后,发现自己建造军舰不可能,决定购买一艘军舰来改造。找来找去,最终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2708吨的商船“祥利”号。资料显示,这艘商船原为德国海军运输船,一战德国战败后,这艘运输船辗转来到了中国沿海,成为了一条商船。
张作霖获得这条德国运输船后,鉴于东北不能对其改造,于是命令沈鸿烈送到日本海军基地改造。为了尽可能地让这艘军舰实力强大,张作霖可谓大出血,配置了4.7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2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4门,将动力改为烧煤锅炉往复蒸汽机,1200匹马力,航速可以达到12节。
改造成功后,沈鸿烈将其改名为“镇海”号,源自北洋政府授予张作霖“镇威上将军”。
1924年,张作霖又下了血本在法国订购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水上飞机,据说这是法国人研究出来的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水上飞机,第一批只生产了9架,老张一人一下提了八架。
有了飞机,又有了船,1926年,沈鸿烈开始了他的航母梦。沈鸿烈通过各种关系请来了外国几乎是世界顶级的技术人员将“镇海”号进行大改,最后把“镇海”号改装成了可以搭载上两架水上飞机的简易的航母,“镇海”号也就成为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不过这个航空母舰不是现代意义上航母,而是“水上飞机母舰”。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镇海”号逐渐崭露头角,这次张作霖大获全胜。
1928年12月12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镇海”号成为东北航警学校的练习舰和实习舰,这艘军舰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批人才。1930年,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就威海卫回归签订《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当时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王家桢担任接收威海卫专员,此人就是乘坐“镇海”号参与这次接收仪式。
后来这艘军舰还成为了供学生们学习和练习的军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它不只是在战场上有很大的作用,在战场之外还能成为有用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第一艘的航母,后来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海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应该要利用起来。后来在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镇海”号还是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把这艘航母拆掉它的舰炮,让它沉在码头,阻止日军的脚步。可以说在最后的时刻,这艘航母还是在为国家做贡献,用自己的身体隔绝了敌人,真的非常让人尊敬,也让人很遗憾。
中国的第一艘航母是张作霖所拥有的,后来这个航母为了国家,只能沉在了码头。最终的结局真是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