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李自成的军队,面对明军,还是非常有战斗力的。经常给明军打的片甲不留。可是跟清军作战时,后期一路平推到北京的李自成的大顺军似乎换了一支军队,从山海关到陕西,连战连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明朝末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的粮差也几乎是分文不减。当时的李家生活非常困难,所以李自成在小的时候,还曾当过小和尚,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双亲。
无依无靠的他到了一个驿站当了一名驿卒,之后又与侄儿李过去当兵,但当时当兵的生活也是很辛苦的,经常受饿挨冻,军官还贪污、克扣军饷。在萨尔浒之战之后,杜松等四路兵马兵败之后,明军除了大部分被俘之后,很大一批向西而逃,一路逃到了陕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方爆发大饥荒的时候,陕西农民兵先起义的原因了。像李自成、李定国、等都发动了农民起义。
1640年,趁着明军主力追剿张献忠之际到了河南,李自成开始收留饥民,开仓救民。自此,李自成的军队也就发展到数万,并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而当时的农民兵也都发起“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在崇祯十四年时,李自成攻克了洛阳,同时,没收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
李自成闻讯之后,立即率主力北上,李自成一面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而后,李自成斩首四万余级,大败明军。1644年二月,灭明的起义军进攻北京,其中由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一路军队渡黄河,下太原,一路宣扬正义,山西农民纷纷群起响应,集结到一波大队伍,三月十九号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缢煤山,标志着明朝从此灭亡。
首先分析一下李自成大顺军的战斗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战斗力达到了巅峰。到了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兵败阵亡后,明朝官军再也没有人敢当面硬刚李自成,除了周遇吉在宁武关的抵抗给大顺军造成了一些损失,明军要么远遁,要么望风而降,使得李自成的目标直接从经略中原变成了直取京师。
各路明军其实还有数十万,为什么不敢同李自成一决生死呢,因为此时大顺军表现出的战斗力,让明军害怕了,孙传庭之前,已经有两位总督兵败身死,加上最能打的孙传庭也已失败,其他各路手上有兵的总兵认为自己上去也不过是填坑,白白消耗实力,所以都持观望态度。有人说到吴三桂的关宁军,认为大顺军打不过关宁军。其实两军在山海关之役有过直接交手,看看结果就能知道。
李自成亲征吴三桂,带出的是大顺军的精锐,许多人以为有二十万大军,其实实际兵力只有八到九万人而已,而吴三桂的关宁军是四万多人,加上山海关高第的关军,和当地的民团武装,总数在五到六万,人数相差并不是太离谱。战斗过程是两军激战一昼夜后,吴三桂方已逐渐不支,这时候,清军如果再不参战,关宁军就会很快崩溃。
多尔衮令旗一挥,八旗辫子兵凶神恶煞般杀入战场,形势逆转,大顺军终于被击溃,不过虽然胜利,清军在山海关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据可靠阵亡的高级将领有:副都统萨苏喀(正二品)、佐领拖纽(正四品)、骁骑校阿喇穆(正六品)、骁骑校布尔赛(正六品)、四等侍卫鄂哈(从五品)、护军校马纳海(正六品)、佐领恩克伊(从四品)、佐领蒙萨(从四品)、骑都尉扎叟儿额布亨(正四品)、云骑尉莽郭(正五品)、云骑尉留哈(正五品)等等。
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大顺军战斗力并不弱,与关宁军在伯仲之间,就算弱于清军,相差也没有太多。
李自成对明军百战百胜,为何对清军却一胜难求?
一方面是政策和战略的失误。
政策上,李自成失误太多,仅仅“追赃助饷”一项,就让他民心尽失。战略上,他进军北京一路上明朝将领投降的很多,他却没有对其部队进行有效改编,李自成用人不疑,还让原来的将领带兵,又不留下足以牵制降将的强有力将领和兵力,大势一变,降将复叛就成为必然。
李自成在山海关失败后,弃守北京,一路西撤,随着他一路撤退,原来占据的州县纷纷复叛,擒杀大顺官员,举起“反顺复明”的大旗,北直隶、山东、山西等广袤的中原地区从此脱离控制,这对大顺军造成了很大削弱。他原本可以召集兵力,扼守山西,一边休整一边观望局势,可是他一口气撤回了陕西,在山西留守的兵力分散,又没有留下强有力的将领统一指挥,使得自己在丢掉山西之余,在兵力上又遭到损失。
另一方面,在战术和装备上,同清军有很大差距。
李自成的大顺军,本质上是一支冷兵器为主的军队。他们被明朝官军称为流寇。这个称呼很形象,他们的作战特点,就是流动作战。因为主要是流动作战,大顺军从没制造过火器,他们有限的一些火铳、大炮,都是缴获明军的。大顺军队火器的应用,始终不及明军,更落后于清军。
而同时期的清军,早已经开始向热兵器过渡,除了装备的各种火枪,还已经拥有了被称为“乌真超哈”的重炮部队,装备的是清一色的红衣大炮,炮兵已经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可见清军的火器使用能力。最好的例子,就是清军和大顺军的太原之战、潼关之战和延安之战,这是决定大顺朝命运的三场战役。在这三场战役中,都是大顺军凭借坚城固守,结果清军调来大炮轰击,隆隆炮声之下,再坚固的城墙也抵挡不住,最终全部失守,这三座城市,分别是山西、陕西、陕北的重镇,失陷之后,意味着李自成失去了最后的基地,西安只能被无奈放弃,大顺军失去了基地,重新成为流寇,李自成也很快意外身死。
冷热兵器的差距,决定了本来实力就不占优势的大顺军,在同清军的正面交锋中不可能击败清军。而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和战斗意志的差距,将两军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导致了李自成在同清军的作战中连战连败,一胜难求,最终兵败身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