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乏有骨气的忠臣义士,今天我们就说到这位,明朝最有骨气的读书人,他至死都不屈服,最后惨死还牵连十族,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就是方孝孺,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他吧。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明史》中为施以凌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为何被称最有骨气的读书人?
在建文帝朱允炆的所有臣子当中,方孝孺可以说是最出名的一个。朱棣有一个很出名的军师,此人就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当年,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破之日,他(方孝孺)一定不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方孝孺何许人也?大明初期最著名的大儒,学生门人遍布天下。朱元璋去世前留下遗嘱,一定要将方孝孺委以重任。朱允炆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朱允炆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南京城被攻破后,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我本无心于皇位,现在打入京城,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
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道:“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仍不肯罢休,接着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大喝道:“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个时候朱棣彻底失去了耐心,大怒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不劳你来操心!”
朱棣回头示意侍者授予方孝孺纸墨笔砚,说道:新皇帝即位诏书,非得由先生您起草不可。
方孝孺将笔扔到地上,边哭边骂道: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这诏书我绝不能起草!
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言辞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大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
古人最多诛杀九族,那十族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朱棣不仅灭了方孝孺的全家,还杀了他的学生,还有交往过的好友,加起来正好十族。
这一次,受方孝孺牵连的家人共有八百七十三人,数千人入狱或者是充军流放。妻子和两个儿子都上吊自杀,两个女儿投河自尽。因为方孝孺整个方氏家族都惨遭迫害,朱棣因此得了一个暴君的污名。
后世评价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胡适:①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可以说方孝孺最后惨死,虽然不失为忠臣,但是只是一位一句话导致了被灭十族,家破人亡,可谓是凄惨至极,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