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时代,向来就是强者才能拥有号令天下的权利,弱者自然会被吞噬。所以,刘表刚刚死去,刘琮和他的母亲蔡夫人,便把一个好端端的荆州拱手送给了曹操,尽管他是真心实意地投降,也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然而,他却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那么,刘琮为什么想到要投降曹操,最后想当“奴才”都当不成呢?
先分析一下刘琮投降当时所面临的形势:
在刘琮投降曹操的时候,他还是有相当实力的。按照蔡瑁向曹操交待的数字,当时刘琮手里至少有“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计28万”,还有“大小战船7000余只”。如果他能够与长兄刘琦以及刘备合兵一处,也是算得上是一支大军。
其实,曹操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在此之前徐庶就曾用计袭了曹操的樊城,诸葛亮火烧了博望。而此后不久,周瑜在赤壁只用五六万兵马,就将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试想,如果刘琮不投降,曹操就得不到水军之利,在进行水战的时候,刘琮就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即使不能把曹操“打回老家去”,保住荆州还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刘琮在投降曹操的问题上尽管有过犹豫,但是,他最终还是下定了投降的决心。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如此选择呢?刘琮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曹操能够“重待”自己,从而“保全”自己的“名爵”。因此,当他听蔡瑁、张允说:“曹操许保奏将军永镇荆襄”的时候,十分高兴,便亲自渡江拜迎曹操。
此前,孙权也曾经向曹操投降,但是只是送了一个“表”来称臣,军队什么的都还是自己在管辖。而刘琮在投降的时候,把自己的印绶和兵符全都交给了曹操。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政权和军权全都交了出来。当然,在他交出印绶和兵符之前,蔡瑁、张允已经把他的28万军队、7000只战船拱手交给了曹操,交出了军队,交出了领地,就意味着彻底的投降;而彻底的投降,就意味着把自己的脖子放在别人的砧板上,只能任人宰割。
试想,如果刘琮能够打上几个胜仗,把曹操挡在“囯门之外”,然后再不失时机地向曹操称臣,那时的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越是急于“出手”,在对方那里就越是“卖不上价钱”。
投向曹操后,刘琮的结局
由于刘琮把自己的一切都已经交了出来,因此,他对于曹操来说再也没有利用价值了。这时,曹操不再提什么“保奏将军永镇荆襄”这个茬,不但不肯让他留在荆襄之地,甚至不肯让他留在这个人世间。
刘琮的结局如此悲惨,那几个竭力劝刘琮投降的人却从曹操那里捞到了足够的好处。蔡瑁得了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张允得了助顺候,水军副都督;蒯越得了樊城侯,江陵太守;傅巽、王粲皆得了关内候。你看,刘琮本以为投降之后能保住自己的颜面和爵位,哪知曹操直接让他“无命消受”,杀之而后快。如果能想到这样的结局,那当时真心不该为了区区眼前的利益而投降曹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