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赵云和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刘备身边最重要的文官和武将了,但是其之间关系到底怎么样呢,本人通过仔细观察确实发现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首先说说刘备,刘备在三国时代其可分为两个时期,也就是蜀国建立之前与蜀国建立之后各为一个时期。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一个时期里面,诸葛亮及赵云都是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并且深受刘备重用,诸葛亮就不用说了,三顾茅庐足够证明。赵云也是一样了可以说仅次与关张,甚至在戏剧里面还把其称之为四将军有此可见一般。但是在后一个时期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赵云了,刘备称王之后到其死去只做到翊军将军,甚至还不如魏延了(魏延被刘备破格提拔做到汉中太守),期间一直没有赵云参与的重大事件,包括伐吴,想想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要是在以前赵云绝对担当大将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委并不是赵云曾经劝过刘备反对其伐吴这么简单。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后一个时期里面不说刘备信不信任赵云,但是确实没有得到重用。
然后说说诸葛亮,有人肯定会问,诸葛亮怎么了,难道刘备也没重用他。我这里也同上面说到赵云的情况一样,在后一时期也就是蜀国建立到刘备去世,诸葛亮其地位官并非多高,起码他是比不上法正的,刘备攻下成都之后封给法正的官要比诸葛亮大许多了,相比法正和诸葛亮可以肤浅的拿魏延与赵云相比,(同是前期大臣但是后期确不如人意)引用易中天品三国的一句话,所谓先主出征文有法正,武有魏延。并且最关键的是在刘备伐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意思是只有法正在世的话才能劝动刘备,从这里可想而知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确实要高过诸葛亮了。我甚至怀疑如果法正没死的话,刘备永安托孤很有可能就是托的是法正并非诸葛亮,这并不是我的愚夫之见了,可能性非常大,说到永安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易中天的品三国也讲过有兴趣可以去读读看,我也不过多讲,但是我有个观点,我认为这是在试探诸葛亮,说不定帐外已埋伏好刀斧手,只要诸葛亮答应必人头落地,但是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了,相信写到这里有人肯定就很反对了,但是我只说两点,引用易中天的一句话,中国历史上从无此例,无论刘备之前的秦武汉王,还是刘备之后的唐宗宋祖,从来就没有因为自己的儿子不中用,把江山社稷给别人的,他们日之所思夜之所想的,都是如何保证自己家族的统治,子孙万代的绵延不绝,这是历代皇帝共有的特性,刘备怎么可能例外,再看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可以看出一个是封一个是禅。还有其实真正历史上刘备并非托孤给诸葛亮一个人,而是李严,最重要的是既然刘备如此相信诸葛亮甚至让他取代其儿子自立,那他为什么把兵权交给了李严呢,这让人更加匪夷所思。
所以刘备在后一个时期与诸葛亮和赵云之间的关系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但是做为后人事情已经过去几千年了,我们很难知道历史的真象了,除非能启古人而问之,就算问了他也未必说真话,所以我们只能理性的分析,加上本人确实也不是什么专门研究三国的,我只能发表下我个人的观点。前面在论坛上看到好多人写到这个问题上的时候讲的非常好,不过我就不一一引用了,就的肤浅说下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在我说的前面那个时期,刘备手下可用之人并不多,其二在刘备这个蜀汉集团里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集团,第一是新野以前的,包括赵云诸葛亮我们可以称之为新野集团,这可以说的上是刘备的心腹集团了。第二是荆州集团包括黄忠魏延,第三是益州集团了代表人物有法正,马超。我觉得刘备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各大集团的利益。特别是益州集团是规模最大的集团,并且都是新归顺刘备的,所以刘备必须在各方面都要考虑到这个集团的利益,所以用人方面也如此,很好的例子如,荆州集团的魏延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益州集团的法正则官职地位都高与诸葛亮,其次马超官职在张飞之上了,这些都可以看出,再加上新野集团属于刘备的心腹集团,所以对待心腹并不特别需要什么封赏(只有关羽张飞除外,这毕竟与其和刘备的关系相关的),诸葛亮和赵云就不用说了,因为对于诸葛亮和赵云来说属于那种淡薄名利那种,相信刘备也非常了解他们的性格才这样做的。这是我认为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单的用四个字来概括“理想信念”存在分歧的问题了,先说说三个人的理想,简单来说都是恢复汉室。那么刘备真的有恢复汉室这个理想吗,这个确实很难说,不过起码一开始是打着这个旗号的,不然的话诸葛亮和赵云怎么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不过到了益州之后就很少提了,易中天教授甚至大胆的讲刘备把这个忘记了,或者他根本没有这个理想,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就连曹操一开始也是打着框扶汉室的只不过慢慢的变了味了。因为很简单的例子,这是一个人的本性问题,再举个肤浅的例子,看到四川地震死了那么多人,我就在骂中国那么多有钱人真不是东西,可惜我没钱啊我要是有个几千万我绝对也会去捐个几百万,但是凭良心说话大家都真正问问自己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都成了千万富翁了你还真舍不舍得捐几百万出来,相信现在好多有钱人以前的想法和在下一样,但是当他们真的有钱了他们是怎么做的?所以说人是会变的,特别是随着自己的地位逐渐升高之后。并且事实上刘备早有想当皇帝的想法了,从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就可以看的出,一个是封一个是禅。这不明摆这刘备要封禅想当皇帝吗。所以导致刘备后期和赵云诸葛亮在思想上有了分歧。正是由于这种分歧关羽战樊城时诸葛亮一言不发,刘备伐吴时诸葛亮也不发一言,因为他知道他说了没用,就算他说了刘备也不会听他的,只有赵云在苦苦劝谏。也正是因为这种分歧才有了白帝城那个耐人寻味的永安托孤。说到这里那么刘备是不是对赵云的信任也大大折扣了呢。在三国众多文臣武将中,真正有理想的没几个,先说关羽,其实关羽是没理想的,至少在遇见刘备以前,他本是一个亡命之徒,要是未遇见刘备,他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侠客。那么有人会问赵云真的有理想吗,他的理想是不是和诸葛亮一样?于是带着这个本人查了下《三国志》赵云和公孙赞的一段对话让我焕然醒悟。赵云初投公孙赞时,公孙赞讥笑他说,你们州的人都跑投袁绍去了,为何你却来投我?然后赵云回答说:“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当今天下局势混乱,说不清楚谁对谁是,然后百姓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听说将军你施行仁政,于是就来投靠你,并不是我不看好袁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赵云确实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的仁人君子。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刚开始赵云是有理想的,他的理想就是要解救苍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光靠这个理想不是行的。所以必须选择一个好的君主,这时赵云还没有恢复汉室的理想,便投靠公孙赞,但是他发现公孙赞和袁邵是一路货色,都是忙着自己抢底盘,哪真心去百姓死活。从而借兄去世离开了公孙攒。不过但是也就在公孙攒属下他从而结实了刘备。大家知道刘备早期发迹之时是打着“恢复汉室,拯救天下苍生”为口号的。在加上刘备素以识出名,肯定一眼就看出了赵云是个心系百姓的仁人君子,于是他再拿那口号刻意挑拨一翻。所以赵云听了绝对大为折服。由于受到刘备的影响,加之认识了诸葛亮,所以心中肯定多了恢复汉室这个理想。但是从刘备两个儿子的取名和执意要讨东吴,赵云诸葛亮肯定看出了刘备早就把以前恢复汉室的理想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也再次证实我前面说到的若非法正去世,永安托孤的就不是诸葛亮了。
所以通过以上两出观点很好的得出了为什么赵云诸葛亮在我所说的刘备后期发挥的作用不大,甚至没得到刘备重用的原因了。正是由于诸葛亮和赵云有着共同的理想,在刘备死之后,刘禅即位,诸葛亮重新掌握当上了丞相并开府治事。赵云很快也得到升迁,由以前不上不下的杂号将军做到,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然后从此二人成了最亲密了战友,甚至演义里面记载赵云死之后还托梦给诸葛亮,其场景让人悍然泪下。所以不管是刘备在世还是刘备死之后,赵云诸葛亮都是配合最默契的,他们俩才称的上真正的肝胆相照。
以上观点都属于个人肤浅的看法,如果有雷同纯熟巧合。希望大家提出理性客观对我有帮助的见解。